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品牌形象
回归香港变与不变中国人荣耀-万祥军 |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0-03-29
【阅读】1714 A+A-

回归香港变与不变中国人荣耀-万祥军 |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所言,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最为需要的公共产品。

图示: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图示:这是在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监誓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宣誓就职。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图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于7月1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为此,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2017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

在为林郑月娥女士和香港官员监誓后,习近平主席致辞,就“一国两制”谈了四点看法,他说, “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

这一坚定的态度背后,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稳定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当然还有伴随着中国整体实力提升后的实力支撑。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时对记者表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祥军说:“‘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提出来的,现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也将为未来的台湾提供镜鉴。”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着许多有利发展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

特别是这些年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些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涡,人为制造对立、对抗,那就不仅于事无补,最终受到直接损失的只能是香港,而最终损害的,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万祥军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香港虽有不错的家底,但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路子走对了,才能行稳致远。 国家的越来越强大,祖国内地将成为香港发展的最大的支持力量。”他表明: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香港作为国家连结全球的“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过去,香港曾是内地与世界经济沟通的中介;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已经进入了合作发展的新时期。回归二十年,中国探索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过程中,也曾经历风风雨雨。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港府最终稳定了局势,发展的主流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1998年,当香港经济被大鳄索罗斯的闪击面临崩溃之际,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成功击退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攻击。2008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港府推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14项措施,提振信心、纾解民困、振兴经济。

香港回归20年的“变”与“不变”

“回归前拿的是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现在是中国的特区护照,这是变化。不变的是,这两个护照权利、自由度都一样,去很多国家地区都免签,出入境很自由。拿着特区护照我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很自豪。”香港市民蓝国伦这样说。

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基本法承诺香港回归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0年。这期间,香港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世界瞬息万变,有些‘不变’一定要坚守,有些则要顺应时势积极求‘变’。关键是香港越来越好,这最重要。”站在中银大厦61楼的办公室里,面对开阔的维多利亚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说。

目前,香港不仅仍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还日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璀璨依然。”万祥军表明,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和祖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桥梁、国际通道”以及“超级联系人”的独特地位和优势、特色依然。

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保了经济稳定增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宪法和香港基本法规定的特区制度有效运行,香港保持繁荣稳定,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必须正视,香港回归20年来,一方面“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的成功;另一方面“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是,这正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高度概括和揭示的——“‘一国两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是正常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20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个阶段有挑战和风险,也充满机遇和希望。”

因此,必须对“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忘初心、保持耐心、坚定信心”,必须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会变、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 万祥军解读说,“变”也是香港的希望所在。回归20年来,在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和种种困难之后,香港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将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在香港回归之际寄予的“香港明天更好”的祝福,演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图景,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这是香港的变化所在,同时也是香港变化带来的希望。

法治水平大幅提升 “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不变。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封面曾以“香港之死”为题,预言回归之后香港将不再繁荣。该文章一时间成为西方部分舆论“唱衰”香港的样本。万祥军明确:如今,鲜活的事实让曾经的预言落空了。回归以来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国排名都要靠前。

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特区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表示,在各个世界机构评定中,香港法治表现都是名列前茅的,司法独立在全球约140个司法管辖中排名第四。这足以说明特区的法治情况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12项评估因素中,香港在其中8项取得90分或以上,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更获评世界首位。

司法制度优质、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以及市场开放也获得好评。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专家认为,香港作为高度发达经济体,每年保持3%以上GDP增速表现非常不错。尤其是在人均GDP指标上,香港仍处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前列。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经济体之一。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 香港在国家发展中地位作用不变。方舟指出,回归以前不少港人期盼“不变”,主要是怕香港失去其优势地位。但2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香港有些优势地位确实“变”了,但不降反升,这对港人来说是个“惊喜”。

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的18%以上,而现在只相当于3%左右。专家认为,香港占比降低,主要是因为中国内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整个经济总量变大了,而不是香港经济在走“下坡路”。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在有些领域还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回归20年来,香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区域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港,变成物流管理中心,又逐渐发展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上市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额达248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资中心之首。与此同时,香港不仅仍是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直接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还日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香港国际金融地位的巩固与提升,与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密不可分。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涉港澳内容单独成章,“十三五”规划更明确强调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个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为国家助力提升香港国际金融地位写下最新注脚的是,继“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之后,广为期待的“债券通”日前也获批,将连通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业界认为,“债券通”是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会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事实上,回归20年来,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保持不变,其特殊作用更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产生新内涵。香港资深评论员纪硕鸣表示,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是内地与世界联络的最佳平台,是内地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内地也是香港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发展的腹地。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香港的国际化地位更加凸显,有利于引领、协助内地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倡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香港“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和“超级联系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本着“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原则,机遇无限。

作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李秀恒,近来最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相关新闻。刚去广州、佛山、中山等地考察回来的他兴奋地说,回归之前,跑钟表生意要不断去中东、欧洲开拓市场,回归以后尤其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和“个人游”开通之后,就扎根香港依靠内地庞大的消费容量。

现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前景广阔。 “对香港来说,机遇正变得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国’和‘两制’的优势。”李秀恒说。

图示:6月27日,香港维多利亚港周边建筑上打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标语。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图:从维多利亚湾拍摄的港岛高楼大厦 李鹏 摄

图示:6月27日,香港维多利亚港周边建筑上打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标语。王玺 摄

图示:6月27日,一辆汽车从香港九龙尖沙咀一处挂满国旗、区旗的马路上驶过。卢炳辉 摄

香港回归20年,听听港人怎么说

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制度安排下,香港与祖国同进步共繁荣。今日之香港,经济稳步增长、市场繁荣、贸易活跃、就业稳定,往来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各界人士对此都深有感触。近日,半月谈记者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讲述香港回归20年间的发展变化,记录他们心中的“香港印象”。

》》》

“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

“时间过得真快,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经成立20年了。”香港民建联前主席谭耀宗说,全面客观地评价,这20年基本法的落实是成功的,也相信未来20年、40年香港会发展得更好。

谭耀宗说,回归20年来,香港特区按照基本法行使行政管理权、立法权,以及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居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保持,国际都会和金融中心地位十分稳固。

他指出,在“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中,香港在困难的时候,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期间,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香港在寻求发展机遇的时候,也有紧靠内地的先天优势,例如在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及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等方面。

可以说,以基本法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充分照顾香港的特殊情况和港人利益,并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基本法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但现实可行,而且是对香港最好的制度安排。

谭耀宗说,落实“一国两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回归以来,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未来“一国两制”实践的客观条件会越来越好。对香港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香港应该坚定信心,坚持包容和协商的精神,全力确保“一国两制”的长期成功。

》》》

“香港发展离不开内地”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是香港回归后一个月到港定居的“新港人”,在中银大厦61楼的办公室里,他接受了半月谈记者的采访。方舟至今还记得1998年春节时罗湖过关的经历。当时只有罗湖一个通关口岸,“那时候,没有两个小时不可能过关”。

回归20年来,深港两地的物流、客流持续大幅增长。深港两地通过跨境工程建设,自东向西构筑了沙头角、文锦渡、罗湖、皇岗、福田、深圳湾等陆路口岸,目前平均每天通关的客流达50多万人次,车辆4万多辆次。

方舟表示,与20年前相比,现在真是方便太多。“我现在几乎每周都要去深圳,几分钟就可以出关,非常方便。”方舟亲身参与了深港协调、河套项目规划、两地通关安排等一系列政策制定。他表示,20年来中央致力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始终不变。

作为高度开放自由的城市经济体,香港经历了诸多考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却始终保持总体平稳增长,这与中央支持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受非典疫情冲击,香港市面萧条、门可罗雀。当年5月赴港游客同比下跌68%,仅旅游收入就减少123亿港元。这一影响很快就波及零售业和消费业,导致失业率达到香港回归以来新高,香港经济、民生笼罩在阴霾中。

就在这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以及广东、北京和上海开放居民以个人身份赴香港旅游,如同雪中送炭,一举扭转了香港的不景气状况。

内地已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旅客来源地之一。

随着赴港个人游人数逐年增加,在香港也衍生出一些社会摩擦及讨论,包括抢购奶粉、水货客、推高物价及文化冲突等。对此,中央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关心。2015年,中央政府就根据特区政府的请求,对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

2008年香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中央及时出台14条措施帮香港筑起“防波堤”;2011年中央又出台36条政策支持香港发展……“香港发展离不开内地。在香港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央都给予香港及时支持,协助香港顺利渡过难关,迎来更大发展良机。”方舟如此感慨。

》》》

“机遇正变得越来越多”

每周日上午,“钟表大王”李秀恒总会带着家人来到铜锣湾一间茶楼,点上三明治、虾饺,以及他最爱的北菇鸡煲仔饭,配上陈年普洱,享受几十年如一日的早茶时光。李秀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父母移民来香港,80年代开始创业,他从打工起家,一路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

李秀恒说,回归前,身边一些朋友移民去了欧洲、加拿大,担心回归之后香港繁荣不再,港人生活方式会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用脚投票”,选择“回流”到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港人公众假期中依然有复活节、佛诞日和圣诞假期;每周三晚或周日下午,人们依然成群结队涌入跑马地或沙田马场;午夜时分,中环兰桂坊依然熙熙攘攘,迎接各种肤色的朋友……

上世纪80年代,李秀恒将工厂迁至深圳,今天已发展成为营业额逾10亿港元的金宝国际集团。20多年来,李秀恒的公司和深圳特区乃至整个内地经济一起发展壮大。作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李秀恒,近来最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相关新闻。

刚去广州、佛山、中山等地考察回来的他兴奋地说,“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对香港来说,机遇正变得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国’和‘两制’的优势。”李秀恒说。

回归香港变与不变中国人荣耀-万祥军 |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3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