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新兴媒体
为何会出现报纸和微信两个版本? 微信报道要有人味儿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030 A+A-

为何会出现报纸和微信两个版本? 微信报道要有人味儿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看广州副市长怎么炼成》一文于6月18日刊登于《南方都市报》A8、A9版,反应平平。当然,报纸的有效阅读率和传播力很难统计。

更多人知道这篇报道,是因为同日发布的微信版《如何顺利当上广州市副市长》在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据后台统计,截至9月中旬,《如何顺利当上广州副市长》阅读量为72030人次,位列南都广州新闻部微信“小号”咩事十大传播力新闻稿件第二名。第一名是突发类新闻事件。在静态类报道中,该报道传播力名列第一,而且拉开第二名3万余人次点击率。

这篇报道为何会出现报纸和微信两个版本?

《南方都市报》6月16日全新改版,提出“更快更灵动,更慢更优雅”,强化慢阅读、深阅读、精阅读、独家策划和独家视角。广州新闻部推出“政解”版。政解,从时政新闻中洞悉变化,分析趋势,传播见解;关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和公权力运作规律,普及城市政务常识,培育公民议政氛围;时政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们用大数据、可视化观察广州的政治生态,告诉你生活的政治和政治的生活。公共政策、人事任免、政经发展等都是政务观察的重点方向。

基于改版,副市长群体纳入观察。加之当时,广州市副市长团队人事变动,正好为选题找到启动点。

我先建了一个广州市近10年履任副市长资料库。经过分析他们的公开简历,广州副市长的轮廓愈加清晰。我在一次采编报题会上,“发布”了我的初步分析结论,“来自粤东西发达地区,技术骨干业务精英,35岁左右当上处长,出自经贸或城建口的干部更易坐上副市长的位置”。单凭这个结论,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选题。结论朗朗上口,适合网络传播。“咩事”的编辑很快相中。

“咩事”是南都广州新闻部的微信“小号”,选材概括为四“人”——人所不知、对人有用、引人议论和耐人寻味。“咩事”编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新媒体消息,至少要满足四个要素中的一个,消息本身所带的要素越多,越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和转发欲。

难得的是,副市长稿几乎同时满足四“人”标准。

首先,它属于政坛后门,人所不知的官员段子,是中国老百姓最爱的谈资;结论对公务员升迁或有参考。事实证明,这篇报道确实在公务员队伍中流传度很高;怎么顺利当上副市长,话题本身有议论空间;初步分析结论中得出的关于副市长祖籍地、年龄等规律,给人回味余地。 

这个题从选题阶段就注定是微信的“菜”。微信便于传播者更精确地了解它的受众群体。他们喜欢看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了解这一点,对一个媒体是同等重要。 

微信版的传播力为何完胜报纸? 

一、独特分析角度 

守着一个数据库,分析角度十分重要。不然很容易陷入海量数据,花费大量精力却抓不着重点。我通过数据库设置了四个重点分析项:祖籍、工作经历、求学经历、来自哪些领域。每一项又细化成若干小项,比如工作经历中,我比对了他们的入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和工种以及当处长、局长、副市长的年龄;求学经历中,我还关心他们的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来自哪些领域中,我统计了他们任副市长前的一个岗位。 

之所以会分析祖籍地,是因为了解广州的市领导多为省内产生,早就有些传闻。之所以关注他们当处长的年龄,是因为在日常对公务员的接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35岁当不上处长就没前途了”。于是,数据分析很大程度上是用来验证先前的传闻和假设。然后再用更多细节、更多专家解读去丰满结论。 

正是源自积累,才使得选题切入分析的角度吸引人。微信版和报纸版比较,前者更能体现作者原稿初衷。 

微信时代,谁能提供更独特的新闻,谁就更有市场。 

二、微信版拟人化问答,是一种“平视” 

对比报纸版和微信版,稿子主体相同,但是结构方式不同。打个比喻,菜是同样的菜,装盘不同,口味大不相同。 

报纸版采取了传统编辑方式,稿件分切成两部分,数据分析和专家解读。数据分析按照“他们祖籍在哪”、“升迁路线特征”、“求学深造经历”、“来自哪些领域”四部分分切。提炼的相应结论为“过半副市长来自广东”、“当技术骨干很重要”、“第一学历低没关系”、“城建经济口易被提拔”。专家解读,解释了“为何城建领域更易有作为”这一现象。

微信版将数据分析和专家解读打通“装盘”,形成5组问答: 

“Q:这么多(副)市长,里面有我老乡吗?A:过半副市长祖籍粤东南,潮汕人客家人挺多的。” 

“Q:我从小都想当副市长!能告诉我有什么必要条件吗?A:这么说吧,如果35岁前后你没当上处长,基本就……” 

“Q:我没读研没读博也没上党校,还有救吗?A:第一学历低点没关系,如果不懂适时深造就是你的问题了。” 

“Q:哪些单位最容易出副市长呢?A:城建、经济口易提拔,前提是你先当上局长。” 

“Q:我是苦逼文科生,还有机会吗?A:理论上说有的,以后人文学科官员会越来越多。” 

微信传播的特点是“点对点”,互动性强。因此,微信版采用拟人化的方式,一问一答。问题的设计完全从读者角度出发,回答又轻松诙谐。就好像一个爱吹水的街坊在跟读者闲聊。这也正是我们想努力建构的“咩君”形象。他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包打听,好议论,说话的语气也有自己的风格,消息来源又是可靠的。这样一包装,一个高大上的题目一下子就接地气了。 

从语言风格上,微信版更加亲民。开场一句“本君告诉你如何顺利当上护士长……呵不,副市长!”足以让人捧腹。“苦逼文科生”等大量网络词汇的应用,贴近生活。当报纸上的“一本正经”遭遇网络世界的“诙谐调侃”,后者的“悦读感”显然更强。适当卖萌和高端黑都是网友热爱的。 

更深层次看,微信版采用的是“平视”,事实证明,这在新媒体时代,比传统媒体的“俯视”视角更有读者缘。 

微信的出现,很好地连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通道,符合了人们想“逃离”传统媒体控制的愿望。要想得到高传播力,微信报道,需要更多人味儿。 

三、微信版更重解读和更多细节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再有本事的编辑也编不出吸引人的版。对比可见,微信版五个分析结论的提炼,很值得玩味。比如,“过半副市长祖籍粤东南”,这一分析呼应了官场野闻,报纸上用“过半副市长来自广东”明显是有意保守,目的正是避免“联想”、“解读”。关于升迁,微信版提炼出“35岁当上处长” 是一道坎,报纸版则用“当技术骨干很重要”打点,明显乏力。

总体感觉,相比微信版,报纸版提炼的新闻点温吞,半遮半掩。这当然不是编辑的个人水平问题,而是两种媒介尺度大小决定的。 

提供的原稿超过4000字,见报稿2200字。文中几处有意味的解读,见报都被删掉了。比如“深造和升迁总是如影随形”一段以及之后分析二者关系的一段。一个微妙的现象是,凡是微信版中蓝色字体强调的部分,正是见报稿中消失的部分。而这些正是最有可读性的。 

报纸版本来还配了一副漫画,几位正装男女正在爬梯子。最终也被拿下,怕被解读为“嘲讽官员爬梯子”。微信版则用一张铺着红地毯的楼梯照片做了封面主图,让人充满遐想。 

报纸用极小的尺度降低出品风险,我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探索人事报道边界的一次尝试。南都广州新闻部首次用数据分析厅官,部分还是现任。 

微信版作为报纸版的有益补充,以相对更大的尺度,给遭删节的细节提供了一个出口。 

“要想尽快往上升,不断充电是王道”、“稳健性或创造性的官员更容易获得提升,而在‘看摊型’单位的官员上升空间一般不大”,类似这样真实而大胆的分析,在微信上找到释放空间。

微信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社交关系圈的传播行为,具有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一个好内容一旦引爆扩散传播,刷屏是分分钟的事情。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首席记者)

为何会出现报纸和微信两个版本?微信报道要有人味儿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