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图书出版
书评业“萧条”成现实之痛 折射背后的“诚信危机”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678 A+A-

书评业“萧条”成现实之痛 折射背后的“诚信危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万赢信采编:据《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总印数7925亿册,然而与出版业相对应的书评领域,却显得越来越冷清和孤单,电视读书节目很少有书评,或打着读书旗号做名人访谈,即便如此,能留存的已为数不多。报刊书评栏目也在慢慢减少,只剩下行业报刊仍旧还为图书评论保留着最后的平台。(详见1110日《北京晨报》)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它是作者、读者和出版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作者和出版者需要书评“广而告之”,或从书评中窥见读者的好恶、市场的反映;而读者在茫茫书海、众声喧哗中,也需要借助书评对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或进一步吸收书籍的知识与营养。可见,书评存在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没有书评的图书市场简直不可想象。

而书评业的萧条之所以成为现实之痛,有全民阅读率下降等外部因素,更有书评业自身的“诚信危机”等内部因素。

前不久,作家贾平凹就曾指出,“相当一部分书评人,只是将评论对象的书翻看开头几页,就开始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这就是一种不诚信的书评,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负责。近年来,虽然书评阵地在大大缩减,但仍有一批草根书评人活跃于书评版面,抄前言、摘后记,如此快速写书评,只为“稻粮谋”。试问:书都没有看完,没有独特的读书体会,能写出客观公正、让人信服的评论吗?

另有一种不诚信,存在于书评圈子之内。文学创作需要真实批评,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无一不渴望其作品得到批评家评判,使其作品能在文坛立足。只有勇于接受真实批评,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然而如今,一些作者缺失这种高屋建瓴的认识,有了新书乐于寻找圈内人说好话,不管是作品研讨会还是书评,只褒不贬,甚至极尽溢美之词,让读者日益心生厌恶。

诸如此类的诚信危机,严重损伤了书评的公信力,让读书人徒生困惑:什么样的书评可以信赖,什么样的书评不能相信,什么样的书评人才是读者需要的?当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太信任书评、不再关注书评,一些不能发出独立声音的书评人,不得不告别书评写作,媒体上的书评节目、书评版面或栏目,自然也会江河日下、一片萧条。

早有专家指出,从长远看,鱼目混珠的书评影响图书业正常、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呼吁书评人坚守公共立场、独立精神,维护书评的纯洁与尊严,在写作书评时“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表达出自己独立、公正的判断。正如巴金那句名言:“把心交给读者”。而作者们在图书爆炸的时代,也要正确对待书评,让书评人独立进行理性评论,才能撬动自己进步。须知:“捧杀”可能死去,“棒杀”可能重生。

书评业“萧条”成现实之痛 折射背后的“诚信危机”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