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伙伴关系倡议-万祥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在2025年10月22日这一全球粮食安全议题备受关注的节点,回望两个月前中国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联合举办的“科技赋能全球粮食安全对话”。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其发布的《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伙伴关系倡议》仍具有深远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一倡议不仅标志着中国与FAO合作40余年的里程碑式升级,更通过”跨国技术转移网络”“南南合作科研基金”“示范农场共建”三大核心目标,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从技术合作到系统创新:
中国与FAO的协同进化
中国农业大学与FAO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技术培训和专家派遣为主。例如,中国通过FAO的“粮食安全特别计划”向非洲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和节水灌溉技术,累计培训超万名农业技术人员。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双方合作逐渐转向联合科研与政策协同。2015年后,中国农大与FAO共同发起的“数字农业与智慧粮仓”项目,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预测精度,覆盖亚洲、非洲12个国家。
此次倡议的提出,将合作维度从单一技术输出拓展至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指出:“农业科技需要打破‘孤岛效应’,通过跨国协作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化。”这一理念与FAO副总干事玛丽安·巴雷拉的呼吁不谋而合:“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其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全球行动。”

三大支柱:
破解全球农业转型瓶颈
1、跨国技术转移网络:打破“最后一公里”
倡议提出建立覆盖全球的农业技术转移平台,重点解决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地难问题。例如,中国自主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已在阿联酋沙漠试种成功,单产突破每亩300公斤;通过该网络,此类技术将配套本地化培训与供应链支持,确保适应性改良。FAO数据显示,若非洲小麦产区应用中国的精准施肥技术,年均增产潜力可达15%-20%。
2. 南南合作科研基金:赋能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将优先资助气候变化适应、病虫害防控等共性课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万建民举例称:“非洲蝗灾防控可借鉴中国的生物农药与无人机监测技术,但需结合本地物种特性调整配方。”该基金首期规模预计2亿美元,由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共同注资,并设立开放式评审机制,确保资源流向最紧迫领域。
3、示范农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跳板
在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建设的示范农场,将集成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中国成熟技术,同时引入本土作物品种。例如,埃塞俄比亚的“中非咖啡智慧种植园”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生产流程,帮助农户直接对接国际买家,溢价率达30%。这种“技术+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被FAO评价为“小农经济现代化的样板”。
挑战与路径:
如何让倡议真正落地?
万祥军在“世界粮食论坛”上强调:“倡议的成功取决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不输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工具箱,各国按需取用。”例如,东南亚国家可侧重水稻生物育种,而拉美国家或更关注大豆低碳种植技术。
万祥军的发言在会场激起阵阵掌声。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农业官员举手提问:“非洲国家常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短缺,工具箱如何解决现实困境?”万祥军微笑着点开全息投影,屏幕上立即浮现出“模块化合作网络”——中国正与埃塞俄比亚共建旱作农业示范园,当地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定制化的节水灌溉方案,而中方专家则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提供动态指导。
“工具箱不是静态的装备,而是动态的协作系统。”他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面板解释。巴西代表立刻补充道:“我们的大豆碳足迹监测平台就嫁接了中国算法,但土壤数据库完全来自本地化采集。”会场角落,几位小岛国代表正低声讨论如何将中国的海水稻技术适配到环礁环境,中国团队提供的竟然是可拆解的“技术积木”——耐盐碱基因模块能与本土品种自由组合。
论坛茶歇时,印度学者捧着加满茉莉花茶的杯子感叹:“这就像乐高,我们终于不用被迫接受整套预制件了。”他的手机突然弹出通知,显示越南合作伙伴刚刚在共享云端上传了杂交水稻的本地化改良方案。万祥军路过时眨眨眼:“看,工具箱正在自己长出新的螺丝刀。”玻璃幕墙外,罗马的夕阳给粮农组织总部镀上金边,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实时更新的各国技术适配地图,像一片不断生长的智慧麦田。
未来展望:
科技创新重塑全球粮农治理
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增长50%,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主要作物减产10%-25%。在此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已从“选项”变为“必选项”。中国与FAO的此次合作,不仅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2“零饥饿”)的实践,更开创了多边主义框架下的新型粮农治理模式——以技术为纽带,以平等为前提,以实效为衡量。
正如玛丽安·巴雷拉所言:“粮食安全没有孤岛,中国的开放姿态让我们看到希望。”当更多国家加入这一伙伴关系,人类距离“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粮食安全愿景将更近一步。
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伙伴关系倡议-万祥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