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我的主题
协同机制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杨普云|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22
【阅读】63 A+A-

协同机制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杨普云|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2025年10月16日,在世界粮食日与世界粮食论坛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举办的"协同机制与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在北京召开。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这场高级别对话恰逢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与FAO成立80周年的双重纪念时刻,也是继8月25日罗马"科技赋能全球粮食安全对话"后的又一次深度合作。

“通过本场主题对话,与会嘉宾系统梳理了以南南合作、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合作机制在推动农业技术落地、人才培养与体系转型方面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平台在对接资源、共享知识、能力建设与政策协同中的关键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本次对话会设有一场主旨发言及三场主题发言,围绕以下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南南合作&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科技小院、水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农业、现代农业机械化与智能技术。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研讨,旨在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主题一聚焦“南南合作&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科技小院”,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的主持下,旨在通过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创新模式,重点应对全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小农户转型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以及农村人才短缺等发展挑战,推动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联合国粮农组织创新办公室农业官员杨普云博士作为核心发言人,系统阐述了"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新平台"与"科技小院"(STB)的协同机制如何通过南南合作重塑全球小农发展格局。

创新协同机制的诞生与实践

杨普云博士在演讲中回顾了MAIP/STB模式的起源。这一机制源于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在河北曲周首创的"科技小院"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研究生长期驻村,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科学家与农民的"四零"互动——零距离接触、零障碍沟通、零成本服务与零延迟响应。

2021年,FAO将这一模式升级为多主体农业创新平台(MAIP),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合作社和金融机构五方联动的治理结构。在埃塞俄比亚的试点中,该平台仅用18个月就推动当地玉米单产从每公顷2.1吨提升至4.8吨,创造了非洲旱作农业的增产奇迹。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规模化推广

通过FAO的南南合作信托基金,MAIP/STB模式已形成标准化推广体系:首先由FAO与国家农业部确定重点领域,中国农业大学选派专家团队进行本土化改造,再由经过培训的本地协调员(Local Facilitator)建立示范点。

在乌干达,该模式针对木薯病害开发了"农民田间学校+移动诊断APP"组合方案,使病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在马拉维,通过引入中国"间套作"技术,大豆与玉米复合种植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带动5000户家庭年收入增长35%。截至2025年9月,非洲已有15个国家建成87个科技小院网络节点,累计培训本土协调员326名,技术辐射面积达28万公顷。

数字技术赋能的协同新生态

对话会特别展示了协同机制的数字化进阶成果。在肯尼亚,由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AgriLink"平台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与农民手机终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当系统检测到某地块出现早期干旱征兆时,可在24小时内通过短信向农户推送定制化灌溉方案。

这种智能响应机制使当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升60%,相关成果被纳入FAO《2025全球数字农业报告》最佳实践案例。杨普云强调:"数字技术不是要替代传统知识,而是让200万年来人类积累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学产生化学反应。"

制度创新与政策影响力

协同机制的成功催生了新的国际合作范式。2024年,中国与FAO共同发布《MAIP-STB操作指南》,成为首个被联合国系统采纳的农业技术推广国际标准。

该模式还推动了政策层面的创新:在坦桑尼亚,科技小院参与起草的《小农户信贷保障法》使农业贷款审批时间从90天缩短至15天;在赞比亚,基于STB数据的"气候智能农业补贴计划"每年精准投放1700万美元资金。这些实践印证了杨普云的观点:"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护航,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加剧的严峻形势,对话会最后聚焦协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FAO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需要增加50%的粮食产量才能满足需求,而小农户生产了全球80%的食物。

杨普云提出"三个转向"策略:从技术推广转向系统能力建设,从单向援助转向知识共享,从项目驱动转向平台运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会上宣布,将设立"全球农业创新奖学金",未来5年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0名精通MAIP/STB模式的领军人才。

这场持续4小时的对话会吸引了68个国家逾400名线上线下参与者,包括12国农业部长、43个国际组织代表及156家企业。正如FAO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致辞中所言:"当中国的科技小院遇见非洲的田野,当大学的实验室链接近农户的智慧,我们正在书写人类应对饥饿最具创造力的篇章。"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合作证明,以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农业创新,正在成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难题的金钥匙。

协同机制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杨普云|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