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袁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8月25日,为庆祝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双方于意大利罗马粮农组织总部联合举办“科技赋能全球粮食安全对话”。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以“国际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系统介绍了“科技小院”(STB)模式在非洲的推广与实践成效。
“该模式通过“1+N”的协作机制,联动中外高校、政府、企业及农户,在非洲多地建立合作中心,推动农业技术本土化创新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项目培养了众多非洲青年农业人才,研发并示范了多项绿色生产技术,显著提升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有效助力了当地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5年8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总部联合举办"科技赋能全球粮食安全对话",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学术对话,既是庆祝中国农大建校120周年与FAO成立80周年的重要活动,更是南南合作框架下农业科技教育协同创新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系统介绍的"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STB)非洲实践模式,以其独特的"1+N"协作机制和本土化创新路径,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华北平原到非洲大陆:
科技小院的跨国实践
科技小院模式最初诞生于中国华北农村,其核心是将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嵌入田间地头。在非洲推广过程中,该模式创新性构建了"1+N"协作网络: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枢纽(1),联动坦桑尼亚苏库因农业大学、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等非洲高校(N),并整合当地政府、跨国企业及小农户群体形成创新共同体。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建立的第一个非洲科技小院,通过土壤改良与玉米密植技术示范,使试点区玉米单产从每公顷1.8吨提升至4.5吨,这一数字已接近东非地区平均产量的3倍。
这种"在地化"知识生产模式打破了传统技术转移的线性思维。袁力行团队在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州发现,直接套用中国东北的玉米覆膜技术会导致土壤过热,经与当地农民共同试验,开发出"半覆膜+秸秆覆盖"的改良方案,既保墒又控温。这种"农民参与式创新"机制,使得技术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了适应性进化。截至2025年,非洲已有12个国家建成23个科技小院,形成覆盖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健康等领域的54项适用技术包。
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双螺旋发展
科技小院最显著的溢出效应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项目独创"三阶梯"教育模式:短期培训(3-6个月)针对农户开展技术实操训练,中期研修(1-2年)培养在地技术推广员,长期学位教育(3-4年)通过中非联合导师制培育农业科研骨干。
来自马拉维的农学博士生约瑟夫·班达在科技小院期间研发的抗旱玉米品种"Chitowe-3",现已成为该国中部干旱带的主推品种。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机制,使非洲青年学者既能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又深谙本土农业生态特征。教育合作的长尾效应正在显现。中国农业大学与FAO合作开发的"云端农学院"平台,集成虚拟现实(VR)田间诊断系统与多语言农业知识图谱,已为超过1.2万名非洲农业从业者提供在线培训。
在肯尼亚奈瓦沙湖畔的科技小院,当地青年创建的"数字农民"社群通过WhatsApp群组实时分享虫情预警,这种低成本的数字农业推广模式正被复制到东非各国。人才培养与技术扩散的协同效应,使得科技小院成为非洲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孵化器。
制度创新与全球粮食治理新范式
科技小院模式的成功实践,揭示了南南合作从"资源输血"向"能力造血"转型的关键路径。其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治理架构,如莫桑比克科技小院由中莫农业部共同监管,拜耳公司提供育种材料,农户合作社负责技术落地;其次,创立了"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在赞比亚开发的生物农药配方,其专利由中赞双方联合持有;最后,形成了"技术-政策-市场"联动体系,坦桑尼亚政府已将科技小院验证的微灌技术纳入农业补贴目录。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农业创新地理。据FAO评估报告显示,科技小院项目使参与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技术采纳率提高5倍,青年农业创业比例增长21%。其示范效应已引发国际组织关注,世界银行拟拨款2亿美元支持该模式向拉美地区扩展。正如袁力行教授所言:"当中国的高产技术遇见非洲的生态智慧,产生的不仅是粮食增产,更是农业知识体系的共生演进。"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科技小院模式为破解"马尔萨斯陷阱"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启示在于: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激活本土创新潜能,而教育合作正是培育这种能力的根基。随着"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扩展,这种以平等互利为底色、以知识共享为纽带的南南合作新模式,或将改写全球粮食治理的规则框架。
在气候变化加剧与人口持续增长的21世纪,中国与FAO携手打造的这条"科技教育合作链",正在为人类粮食安全编织更具韧性的保护网。
科技教育南南合作CAU-FAO对话会-袁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