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我的主题
南南合作创新平台CAU-FAO对话会-杜金昆|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22
【阅读】6 A+A-

南南合作创新平台CAU-FAO对话会-杜金昆|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中国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25年8月25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举办的“科技赋能全球粮食安全对话”,既是庆祝双方建校与成立周年的重要活动,更是南南合作框架下创新实践的一次深度展示。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本次对话会设有一场主旨发言及三场主题发言,围绕以下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南南合作&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科技小院、水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农业、现代农业机械化与智能技术。

“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研讨,旨在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主题一聚焦南南合作&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科技小院。”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的主持下,旨在通过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创新模式,重点应对全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小农户转型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以及农村人才短缺等发展挑战,推动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这场对话会恰逢世界粮食论坛前夕,以南南合作与创新平台为主题,聚焦小农现代化与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杜金昆在会上分享的“教授工作站”模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方案。

创新实践:

从田间到国际的科技转化链

杜金昆在对话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的核心机制:由高校专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构建“四位一体”协作网络。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线性结构,通过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将实验室成果直接嵌入生产环节。例如,在宁夏枸杞产业区,工作站专家团队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使亩均用水量下降30%,同时产量提升15%;在云南咖啡种植带,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帮助小农户减少损失20%以上。

截至目前,全国30个省份建立的500余个工作站已促成技术合作项目超2000项,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次,带动合作区域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2%-35%。这种“需求导向、多元协同”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南南合作的新支点:

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

对话会特别强调了教授工作站作为南南合作创新平台的国际价值。FAO官员指出,中国农大通过该模式积累的“本土化技术适配”经验,对非洲、拉美等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近年来,工作站已与埃塞俄比亚的苔麸种植区、巴西的雨林农业系统开展试点合作,通过“技术模块化输出+本土专家孵化”的方式,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的农技推广体系。

例如,在肯尼亚,中国农大与当地高校联合开发的旱作农业技术包,使玉米抗灾能力显著提升,这一案例被纳入FAO《2025全球粮食安全创新实践报告》。杜金昆表示:“教授工作站不仅是技术转移站,更是知识共享的节点——我们培养的非洲留学生回国后,有60%成为本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

数字赋能:

构建韧性粮食系统的中国智慧

面对气候变化与疫情叠加的全球粮食危机,对话会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小农现代化中的作用。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通过整合遥感监测、区块链溯源、AI诊断等工具,构建了“云端工作站”平台。在山东寿光,这一平台使蔬菜大棚管理效率提升40%,市场溢价达25%;相关经验已通过FAO“数字农业南南合作计划”推广至东南亚。

杜金昆特别提到:“数字鸿沟是当前南南合作的主要障碍,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轻量化应用’——用手机APP+低功耗传感器组合,让坦桑尼亚的农户也能用得起智慧农业。”数据显示,这类低成本数字化工具已在13个发展中国家落地,平均提高小农生产效率18%。

面向未来的合作框架

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这场对话会达成了三项重要共识:一是将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纳入FAO“一国一品”全球专项,计划未来5年重点支持20个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作物产业链建设;

二是建立“创新技术转化基金”,由中方提供30%的种子资金,重点扶持非洲青年农业创业者;三是启动“全球农业创新挑战赛”,鼓励跨国团队针对小农需求开发适价技术。杜金昆总结道:“粮食安全的答案不在实验室的孤岛上,而在跨大陆的协作网络中。中国农业大学愿成为南南合作的‘技术路由器’。”

这场对话会的成果,标志着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合作正在重塑全球粮食治理格局。从黄土地到热带雨林,科技赋能的种子已然播撒——正如世界粮食论坛主席所言:“中国用30年让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现在他们正在帮助其他国家书写自己的奇迹。”在人类追求零饥饿的征程上,这样的合作范式或许正是破解“丰产不丰收”困局的关键密钥。

在非洲赞比亚的棉花种植区,中国农业专家正与当地农民一起调试智能滴灌设备。这些自带太阳能板的装置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让每滴水都精准抵达作物根部。"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当地合作社负责人摸着设备上闪烁的指示灯笑道。这种"技术包"里还包含抗病害种子和手机端病虫害识别系统,使棉花单产较三年前提升了47%。

与此同时,在东南亚的湄公河三角洲,中越联合实验室研发的耐盐碱水稻迎来第三季丰收。这种被农民称作"咸水稻"的品种,成功将5.8万公顷滩涂地转化为粮仓。项目负责人陈博士站在金黄的稻浪中说:"我们不做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构建适应性创新体系。"实验室里,越南研究人员正通过VR设备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方案。

这种"在地化创新"模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拉美农业组织将中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本地奎奴亚藜种植传统结合,开发出高原作物精准栽培方案;欧洲农业机械制造商则借鉴中国电商助农经验,搭建起覆盖巴尔干半岛的农产品溯源平台。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所指出的,当技术创新与本土智慧相遇,往往能催生"1+1>3"的治理效能。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粮食政策研讨会上,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球16个示范区的产量数据。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官员指着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感慨:"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数百万家庭餐盘里的希望。"窗外,一架装载着生物农药的无人机正掠过试验田,机翼折射的阳光,恰似撒向大地的金色种子。

南南合作创新平台CAU-FAO对话会-杜金昆|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