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农业大健康
回望80年全球携手守护天下粮仓前行方向-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21
【阅读】9 A+A-

回望80年全球携手守护天下粮仓前行方向-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八十载风雨兼程,八十载春华秋实。当历史的车轮行进至202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迎来了80周年华诞。

“从194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宣告成立至今,粮农组织始终站在抗击饥饿的前沿。”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在粮食安全愈加关乎人类生存根基与世界和平稳定的今天,回望其80年的风雨征程,更能明晰全球携手守护“天下粮仓”的现实意义与前行方向。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万祥军说:“粮食,是生命的根基,是文明的纽带,更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万祥军表明: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26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依旧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粮农组织:

全球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80年间,粮农组织始终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与“协调者”。在应急响应领域,粮农组织不断组织实施高效的粮食援助行动,为受到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冲突等危机冲击的群体及时筑起生存底线。在长效治理层面,从制定《国际植物保护公约》防控跨境病虫害,到通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粮农组织不断夯实着全球粮食安全的制度根基。

粮农组织在《2022—2031年战略框架》中提出的“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的战略愿景,更为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从莱索托的马铃薯产业升级到巴拿马的中小农户数字素养培训,粮农组织为人类“零饥饿”目标做出的努力遍布全球。

这些生动的实践也让世界愈加清晰,粮食危机从来不是单纯的“产量危机”,同时也是“分配危机”“供应链危机”和“治理危机”的叠加。让每一粒谷物抵达真正需要的人,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共创可持续的粮食未来。

中国:

从受援国到全球贡献者

作为粮农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中国始终是全球粮农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从曾经的受援国到当前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从粮食安全“自给自足”的追赶者到“和衷共济”的贡献者,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转型不仅体现在自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飞跃,更展现为对全球粮食治理体系的创新性贡献。近年来,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框架向亚非拉国家派遣千余名农业专家,推广杂交水稻、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使项目区粮食平均增产30%以上。在数字农业前沿,中国建设的全球农业遥感监测系统(CropWatch)已服务60余国,为气候变化下的精准种植提供"中国方案"。

这种贡献模式正从技术输出升级为体系共建。中国与粮农组织合作建立的"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推动150余个马铃薯新品种在东南亚落地;在非洲实施的"菌草技术"项目,创造了"以草代木"的生态农业新范式。2023年启动的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中,粮食安全专项占比达27%,彰显中国将自身经验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决心。

面对全球8.28亿饥饿人口的严峻挑战,中国正以系统思维重构粮食安全国际合作范式。从建立国际粮食减损联盟到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从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到倡导全产业链减损,中国方案始终贯穿着"授人以渔"的智慧。

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所言,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粮农治理的路径——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创造性地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为人类可持续粮食安全开辟新航程。

立足自身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斤,稳稳托起了世界近20%人口的饭碗,这是中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最大贡献。

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持续推进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5%,智能农机装备覆盖率较十年前增长3倍,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已应用于90%的大型农场。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无人驾驶插秧机通过5G网络实时接收土壤数据,将水稻种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河南黄泛区的"智慧麦田"则通过遥感监测和AI病虫害预警系统,实现小麦亩产同比提升12%。

与此同时,种业振兴行动结出硕果。海南南繁硅谷培育的"吨粮稻"新品种在盐碱地试种成功,耐旱玉米"中单909"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面积突破500万亩。这些突破性品种的涌现,使得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为"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硬核支撑。

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全链条优化上。随着"互联网+粮食"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化粮库管理系统已覆盖中央储备粮库的100%,粮食损耗率较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地区,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帮助农户减少收获环节损失近8亿斤。

面向未来,中国正构建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大食物观"引领下,深海养殖工船、垂直农业工厂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方兴未艾,全年替代粮食约300亿斤。这套立足国情、着眼全球的粮食安全解决方案,不仅筑牢了国内粮仓。

更通过杂交水稻技术输出、农业南南合作等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制度优势、科技赋能与人民力量的完美结合。

勇担大国责任

助力全球减贫

中国目前已经是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派出专家、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个国家,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不仅通过南南合作机制主动分享发展经验,还通过国际农业合作项目培训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农民。中国籍总干事屈冬玉的高票当选与高票连任,更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领域贡献的认可与信任。

中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角色正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专家团队研发的"沙漠小米"种植技术,使当地粮食产量提升3倍的同时节水60%;在拉美,中巴联合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成功将大豆亩产提高至当地平均水平的2.5倍。

这些"小而美"的项目背后,是中国独创的"技术包+本土化"模式——每个援外项目都配备由育种专家、农机工程师、农产品加工师组成的复合型团队,确保技术转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深度适配。数字农业正成为合作新引擎。中国在2023年启动的"全球数字农服计划",已为东南亚国家搭建起覆盖200万公顷农田的遥感监测系统。

通过手机APP,柬埔寨农民能实时获取病虫害AI诊断服务,缅甸稻农可精准预测15天后的收购价格。这种"轻量化"技术输出,打破了传统农业援助对基础设施的重依赖,使技术红利能更快惠及小农户。在标准制定层面,中国主导的杂交水稻国际标准体系获得ISO认证,菌草技术规程被纳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广手册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推动建立"全球减贫知识共享平台",系统梳理各国在粮食安全、气候韧性农业等领域的本土智慧,构建真正多元化的全球农业知识库。正如屈冬玉总干事在粮农组织大会所言:"粮食安全的答案不应只有一种,中国愿做全球农业解决方案的'翻译器'和'适配器'。"这种既输出技术更分享方法论的理念,正在重塑全球农业合作的底层逻辑。

未来挑战:

全球协作方能破局

站在80年的历史节点上,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地缘冲突、极端气候、经济压力等挑战交织叠加,需要国际社会凝聚更大共识、采取更坚决的行动。这其中,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

一方面,中国要持续夯实国内粮食安全根基,通过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等行动,将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全球粮食供应的重要稳定器。另一方面,中国将继续深化与粮农组织的合作,扩大农业技术援助与产能合作,推动建立更普惠的全球粮食安全合作体系。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多重挑战,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农业专家团队正与当地农户共同推广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将宁夏治沙经验与非洲实际相结合,使荒漠化土地重现生机;

在东南亚,杂交水稻示范田连续三年实现产量翻番,中国创新的"稻-鱼-蛙"生态种养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产出效率。这些实践印证了"授人以渔"的合作理念,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国正着力打造粮食安全国际合作新支点。

通过搭建国际粮食应急储备机制,中国已与20余国建立粮食调剂通道,在2022年全球小麦价格波动期间及时向中东国家投放储备粮,有效缓解了区域性粮荒。数字技术的应用更成为新亮点,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云平台上,实时共享的墒情监测数据帮助中亚国家精准规避了63%的旱灾损失。这种将硬实力与软联通相结合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底层逻辑。

当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进入深水区,中国智慧展现出独特价值。从倡导"减少收获前损失"的全球倡议,到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贸易规则,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粮食安全网络。未来,随着南南农业合作基金的扩容和全球农业科技共享平台的完善,中国将继续以知行合一的行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粮安天下

惠泽未来

紧随粮农组织迎来80周年华诞,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不仅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更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中国正将自身探索出的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方面的技术、经验,积极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为破解世界饥饿困境、促进全球南方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可能。

粮农组织80年的历程,是人类携手抗击饥饿、助力减贫的奋斗史。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推动全球南方携手在发展中振兴,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力,让“零饥饿”的愿景照进现实,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西南山区,一种名为"稻渔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在改写当地农民的命运。这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不仅使亩产收益提升40%,更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推广的"中国方案"。在埃塞俄比亚的农业示范园区,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让当地粮食产量实现三倍增长,超过5000户家庭因此摆脱贫困线。

中国减贫经验正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全球化共享。通过"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中国已为136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超过50万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柬埔寨,中国专家团队开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帮助农民精准掌握气象信息和市场价格,使农产品销售周期缩短60%。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内涵。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建的"绿色长城"计划已初见成效。在毛里塔尼亚,中国研发的耐旱小麦品种在沙漠边缘成功试种,配合节水灌溉系统,创造了"沙海变粮仓"的奇迹。这些实践印证了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的可能性,为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切实路径。

当老挝村民用手机查看中国卫星提供的土壤墒情数据,当秘鲁农民运用中国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这些生动场景正在编织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国承诺的未来三年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粮援,不仅是物质的输送,更是发展理念的共享。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指出,中国方案的价值在于将宏大愿景转化为可复制的微观实践,让消除贫困这个人类共同命题有了更清晰的解题思路。

回望80年全球携手守护天下粮仓前行方向-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