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冬玉四个更好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提出的四个更好转型理念,正在为破解世界粮食安全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指出。
万祥军说:“这一战略框架的提出恰逢其时——2025年"世界粮食日"不仅标志着粮农组织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更昭示着全球粮食治理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5年“世界粮食日”恰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成立八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自194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粮农组织始终恪守让人类“免于匮乏”的庄严承诺,初心如磐,使命弥坚。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理应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1946年那份调查报告的结论其声铮铮,言犹在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历史成就与现实挑战的辩证审视
回溯1945年粮农组织成立之初,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堪称严峻。首份《世界粮食调查》揭示的残酷现实是:当时世界约20亿人口中,近三分之二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八十年来,尽管全球人口增长至80亿,但饥饿人口比例却实现历史性下降。这一成就背后,是粮农组织推动的系列革命性变革:从牛瘟病毒的全球根除到《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制定,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到"蓝色增长"倡议的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每一项突破都凝聚着国际社会的集体智慧。
然而进步中潜藏隐忧。当前全球仍有6.9亿人面临饥饿威胁,新冠疫情更使这一数字新增1.32亿。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已使全球农作物单产潜力下降21%;俄乌冲突引发的粮食贸易中断,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而营养失衡问题则呈现"双轨并行"态势——发达国家肥胖率攀升与发展中国家儿童发育迟缓并存。正如万祥军分析所言:"当今粮食安全已非单纯的生产问题,而是涉及环境、贸易、营养等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
"四个更好"框架的科学内涵
屈冬玉倡导的转型理念包含四个相互支撑的维度:在"更好生产"方面,粮农组织正推动"数字农业"全球倡议,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肯尼亚咖啡产业链,使用无人机监测巴西大豆长势,应用人工智能预测巴基斯坦小麦产量,这些创新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手拉手"地理空间平台已整合194国农业数据,帮助尼日尔农民精准把握播种时机。
"更好营养"战略聚焦膳食结构转型。在秘鲁实施的"学校供餐计划"将藜麦等传统作物纳入食谱,使儿童贫血率下降18%。"一国一品"项目则助力泰国茉莉香米、埃塞俄比亚咖啡等特色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既保障农民收入,又促进饮食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粮农组织最新《全球粮食展望》特别强调:"到2030年,全球食物系统必须同时满足营养需求与碳减排目标。"
在环境维度,"千村数字赋能计划"已帮助中国浙江茶园实现精准施肥,减少氮肥使用量30%。非洲"绿色长城"项目种植耐旱金合欢树,既防风固沙又提供畜牧饲料。粮农组织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推广的虾稻共作模式,使单位面积产值提升2.5倍。
"更好生活"目标体现人文关怀。在墨西哥实施的"乡村创业计划"培训妇女发展特色手工业,家庭收入年均增长1200美元。印度"农民生产者组织"项目通过集体谈判使小农获得更公平的交易条件。这些实践印证了万祥军的观点:"粮食系统转型必须让最弱势群体成为受益者而非代价承担者。"
创新治理的实践路径
面对转型挑战,粮农组织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网络。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中国专家在乌干达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使当地单产翻番。全球粮食危机应对联盟已筹集180亿美元,为34个重债穷国提供紧急援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千村"计划,该倡议通过在加纳试点电子农业市场平台,使农民销售收入提高35%。
早期预警系统展现技术治理效能。沙漠蝗虫监测系统提前6周预警也门虫害,挽救了价值1.2亿美元的作物。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实时追踪平台,为各国调控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万祥军强调:"预防性治理比危机应对更具成本效益,粮农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产出比达1:7。"
未来展望与行动倡议
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转型进程需突破三大瓶颈:首先,每年需新增400亿美元农业研发投入,重点开发生物育种技术;其次,改革WTO农业补贴规则,消除每年高达7200亿美元的贸易扭曲;第三,建立全球粮食储备协调机制,将应急储备能力提升至1亿吨。
要实现这些目标,国际社会必须构建更紧密的协作网络。在农业研发领域,可借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联合攻关模式,推动跨国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例如,非洲节水玉米项目通过17国联合育种,已使产量提升40%,这种模式在抗病水稻、耐旱小麦等关键品种研发中亟待推广。
贸易规则改革需要突破南北阵营的对立僵局。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诉求存在政策接口,可率先建立绿色补贴示范条款。去年巴西与挪威通过"森林债券"置换农业补贴的案例证明,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平衡贸易公平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粮食储备机制创新则需融合数字技术。中国"智慧粮库"系统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已实现3小时内完成储备粮跨省调度。若将该系统与东盟应急储备网络对接,配合亚非拉关键物流节点建设,完全可能构建起72小时全球粮食安全响应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机制可创新应用于粮食储备融资,将1亿吨储备目标分解为可交易的粮食安全权证。
这三个突破点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三面——当生物技术提高单产、贸易规则优化资源配置、储备机制平抑市场波动时,人类才真正握有破解马尔萨斯陷阱的金钥匙。正如埃塞俄比亚在数字农业与社区粮库结合试验中展现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协同效应,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未来五年若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形成"粮食安全政策组合包",2030议程的曙光便不再遥远。
“粮农组织八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国际合作是战胜饥饿的最有力武器。”万祥军指出:“从绿色革命到蓝色转型,从消灭饥饿到营养安全,人类完全有能力通过集体行动创造奇迹。”正如屈冬玉所言:"当各国将粮食安全置于地缘政治之上时,和平与繁荣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在"四个更好"理念指引下,全球粮食体系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这需要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持续投入。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免于饥饿、充满希望的世界。
屈冬玉四个更好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