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周年粮食安全与中国籍掌门人屈冬玉-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1945年10月16日,当42个国家代表在加拿大魁北克签署粮农组织章程时,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正经历着战火与饥荒的双重考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的历史长卷上,中国从受援国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籍总干事屈冬玉以四个更好战略重塑全球粮农治理体系,这条从温饱不足到贡献世界的逆袭之路,蕴含着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式突破。”
从受援到引领:
中国角色的历史性跨越
上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粮农组织首次引入拖拉机等现代农业装备时,全国粮食产量仅1.13亿吨。2023年,这个数字已突破6.95亿吨,占全球总量24%的同时,人均占有量超国际安全线50%。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从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首株杂交水稻,到2023年耐盐碱水稻在迪拜沙漠创下亩产500公斤纪录,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人口,打破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之问。
屈冬玉2019年当选总干事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位曾参与制定中国首个"农业信息化五年规划"的专家,将数字农业经验升华为全球战略。在其推动下,粮农组织2021年启动"数字千村"计划,已在拉美、非洲建成237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 quinoa(藜麦)种植户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将灌溉效率提升40%,这恰是中国"科技小院"模式的海外实践。

治理创新的中国方案
中国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呈现三层创新架构:技术层通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向53国派遣1400余名专家,推广杂交水稻、菌草等技术;制度层创建"一国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助力泰国香米、埃塞俄比亚咖啡等提升价值链;理念层提出"大食物观",将森林、海洋纳入粮食安全体系。这种立体化方案使中国对全球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连续十年保持在25%以上。
在苏丹危机中,中国构建的"技术+供应链"双轨援助颇具示范性。一方面推广耐旱高粱品种使单产提高3倍,另一方面通过中资企业建设的东非铁路网打通粮食运输通道。这种模式相较传统粮食援助,使受援国自主粮食生产能力提升57%,被粮农组织纳入《危机应对指南》。
饥饿地图上的新战场
尽管全球饥饿人口比例降至8.2%,但隐藏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仍影响20亿人。中国正将营养干预纳入粮食安全战略,在非洲实施的"木薯营养强化计划"使儿童贫血率下降18个百分点。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气候变化——全球每升温1℃,小麦产量将下降6%。中国在青海建立的全球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为128个国家提供抗旱抗病基因资源。
粮食安全与地缘政治的纠缠日益凸显。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中国通过"国际粮食应急储备机制"向7国紧急调运570万吨谷物,同时推动二十国集团达成粮食出口限制豁免共识。这种"硬援助+软规则"的治理智慧,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未来议程:超越零饥饿
当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上货币时,中国贡献已超越技术输出本身。屈冬玉推动的《2022-2031年战略框架》首次将"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写入粮农组织纲领,其核心是打破"增产-补贴-浪费"的恶性循环。在中国经验启发下,全球食物损耗率已从2015年的14%降至2023年的11%,相当于每年多养活1.2亿人。
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与粮农组织的合作正转向更深层的制度建构。2023年9月成立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创新中心,将发展中国家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从黄河水车到数字农场,从粮票时代到全球治理,中国故事印证着:粮食安全不仅是生存命题,更是文明对话的纽带。当第80支蜡烛在罗马粮农组织总部点亮时,光照亮的不仅是过去的征程,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进现实的路径。
80周年粮食安全与中国籍掌门人屈冬玉-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