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农业大健康
贺信解读世农遗基会主席库哈夫坎-万祥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19
【阅读】58 A+A-

贺信解读世农遗基会主席库哈夫坎-万祥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站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从受援国到重要合作伙伴的转变,折射出全球粮食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中国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更在于发展理念的革新——他们证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当地生态、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这种包容性、适应性的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农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为构建没有饥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在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致贺信之际,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帕尔维兹·库哈夫坎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角色。这位深耕农业遗产保护数十年的专家,以其跨越亚非拉三大洲的实地见证,描绘了一幅中国农业技术全球推广的生动图景。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世界粮食日系统 世界粮食论坛对话组织平台。库哈夫坎特别强调了中国对外农业合作的核心理念——因地制宜、可持续、可维护。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中国专家推广的高产杂交稻技术正改变着当地粮食安全的格局。与传统的援助模式不同,中国团队注重技术本土化改造,根据非洲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示范农场,经过适应性改良的杂交稻品种实现亩产翻番,而配套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让当地农民无需大量投入即可掌握关键技术要点。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使得非洲农民不仅获得短期增产收益,更建立起长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东南亚山区则是另一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场景。在菲律宾科迪勒拉山脉,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土著社区合作,运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修复了具有2000年历史的伊富高梯田系统。通过引入生态沟渠、生物护坡和精准灌溉技术,既保留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显著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库哈夫坎观察到:"中国专家特别尊重当地的传统知识,他们将现代水土保持技术与原住民的祖传经验创造性结合,这种文化敏感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这种模式随后被推广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苏巴克灌溉系统保护中,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亚洲方案"。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贺信中指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农业领域体现为一系列务实合作平台的建立。据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已在全球建立了超过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覆盖水稻、玉米、棉花等重要作物。

这些中心不仅是技术展示窗口,更是人才培养基地。埃塞俄比亚阿达玛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就融入了中国"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已培养出5000余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在拉美地区,中国-智利示范农场创新的"稻-鱼-菜"循环农业模式,使单位土地产值提升40%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

库哈夫坎特别赞赏中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体现的系统思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中,中国团队不仅带来了耐盐水稻品种,还配套推广了暗管排盐、生物改土等综合技术体系,使10万公顷原本撂荒的土地重现生机。这种"问题导向、系统解决"的工作方法,区别于单一技术输出,确保了项目的长期效益。世界粮食论坛发布的案例研究显示,中国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平均持续效益周期达到8.2年,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与粮农组织合作的"智慧农业"项目正在创造新的可能性。在肯尼亚马库埃尼郡,由中国企业开发的太阳能驱动精准灌溉系统,配合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帮助农户在干旱条件下实现用水效率提升60%。

这种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12个国家推广,预计将使300万小农户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库哈夫坎评价说:"中国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的模式,为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在农业合作中注重"硬技术"与"软体系"的协同推进。在老挝北部山区,除了推广优质稻种和农机具外,中国团队还帮助当地建立农民合作社和产销对接机制。

通过"技术+组织+市场"的全链条支持,项目区农户收入三年内实现翻番。这种综合发展模式被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列为最佳实践。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指出,中国在农业南南合作中展现的"全面发展观",正是当前全球粮食系统转型所需的关键理念。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贺信中强调的"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中国对外农业合作中得到具体践行。从杂交水稻到菌草技术,从梯田保护到数字农业,中国方案始终聚焦于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目标。

库哈夫坎的观察证实,这些努力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参与中国农业合作项目的国家中,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提高30%以上,农户收入增长25%,营养不良率显著下降。

贺信解读世农遗基会主席库哈夫坎-万祥军|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论坛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