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赢在商道
全国种子双交会青岛多项成果-郭跃辉| 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05
【阅读】26 A+A-

全国种子双交会青岛多项成果-郭跃辉| 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2025年9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与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盛大举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跨境电商·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平台。作为种业振兴行动关键年的标志性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参与指导的本届展会以"科技强芯提单产,种业振兴筑粮安"为主题,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赵春江等权威专家,以及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和青岛市相关领导,共同探讨种业创新发展路径。

作为我国种业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行业盛会之一,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种业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展会亮点活动之一,"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跨境电商·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专题论坛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执委、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成员、地天泰农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郭跃辉在发言中指出:其中,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市农科院”)以全链条种业创新成果为核心,集中展示了其在作物育种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展会现场备受瞩目的焦点。

青岛市农科院:

全链条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青岛市农科院作为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此次参展以“科技赋能种业,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通过实物展示、技术讲解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了其在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领域的育种成果。

展区内,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青麦12号”、耐盐碱水稻“青稻5号”、高维生素C含量的番茄“青红1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性强、产量稳定,还在品质和抗病性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外,青岛市农科院还重点展示了其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成果。通过搭建“育种大数据平台”,研究院实现了从种质资源筛选到品种选育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标准农田与盐碱地治理:

两大平台发布引关注

展会期间,郭跃辉在专题发言中发布并解读了两项重大技术平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系统-数字化土壤肥力指标平台”(简称“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指标平台”)和“盐碱地生态利用技术系统-治理有效推进应用平台”(简称“盐碱地生态·治理有效推进应用平台”)。

这两大平台由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国粮种芯·粮农大健康产业园牵头,地天泰农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国稻种芯粮农(潍坊)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指标平台”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郭跃辉介绍,该平台已在山东、河南等地进行试点应用,结果显示,农田肥力利用率平均提升15%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0%,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盐碱地生态·治理有效推进应用平台”则针对我国盐碱地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水定地、以技改地、以种适地”的综合治理方案。该平台通过土壤改良、耐盐作物选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应用,已在黄三角地区成功推广,使盐碱地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

学术会议与成果转化:

深化产学研合作

青岛市农科院作为区域性农业科研高地,不仅持续产出突破性研究成果,更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今年以来,该院先后承办了"种业创新与粮食安全高峰论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讨会"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盛会,犹如在黄海之滨吹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或引经据典剖析种质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或抽丝剥茧探讨基因编辑等前沿育种技术,或针砭时弊建言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思想的火花在会场不断碰撞,为行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方面,青岛市农科院展现出强劲的实践能力。该院先后与十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协同创新体系。其中,与地天泰农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携手推进的"耐盐碱作物产业化项目"堪称典范。

该项目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让耐盐碱小麦和水稻新品种在环渤海地区"落地生根",推广面积将突破百万亩大关。据测算,这些"盐碱地上的金种子"有望为农民增收逾亿元,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这些务实合作既像一座座金桥连通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又如一股股活水持续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沃土。

展望:

科技引领农业未来

本届展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青岛市农科院的科研实力,也为全国种业创新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随着“高标准农田”和“盐碱地治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正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未来,青岛市农科院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多“青岛智慧”。

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新赛道上,青岛市农科院正以创新为笔,在广袤田野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据悉,该院即将启动"智慧育种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搭建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育种加速器,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40%以上。这种"实验室+试验田"的协同创新模式,已成功培育出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8",在环渤海盐碱地实现亩产突破400公斤的佳绩。

与此同时,研究院打造的"数字农技服务云平台"已覆盖山东省23个农业县区。这个集成了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智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并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施肥用药建议。在平度市万亩示范田里,采用该系统的农户不仅节水30%,化肥使用量也下降了25%,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的绿色转型。

更令人期待的是,青岛市农科院与海尔集团共建的"农业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已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双方将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经验移植到农业领域,开发出国内首条全自动蔬菜育苗生产线,使种苗生产效率提升5倍。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如院长李卫国所说:"我们要让科技创新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每一寸土地,惠及每一位农民。"

全国种子双交会青岛多项成果-郭跃辉| 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