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业贸易合作可为-覃诚|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农业合作始终是双方经贸往来的重要支柱。”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启动,这片拥有23亿人口的共同市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农业合作活力。
覃诚,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龙文进,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在其所撰写的文章《共享机遇,共筑发展:中国—东盟农业贸易合作大有可为》中表明:从泰国榴莲到中国苹果,从越南咖啡到云南普洱茶,跨越山川湖海的农产品贸易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更编织出一张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网络。
机遇挑战交织
应同心协力应对贸易合作难题
在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双方农业合作正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产业链融合加速,中老铁路沿线已形成香蕉、橡胶等跨境产业链;二是数字技术深度赋能,2023年东盟国家通过中国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同比增长47%;三是绿色转型成为共识,中国在柬埔寨实施的低碳水稻种植技术使当地减排30%以上。
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贸易数据上——2024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东盟农产品同比增长21.3%,更体现在田间地头的技术交流中,如中国农业专家为菲律宾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已实现每公顷6.8吨的产量。然而合作深化的道路仍面临三重挑战: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有待加强,老挝北部至今缺乏现代化冷链设施;
制度规则的"软联通"亟待完善,各国农药残留标准差异导致30%的跨境农产品需二次检测;外部环境的"逆风"持续存在,某些域外国家正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提供农业补贴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在粮食安全领域,尽管东盟大米产量占全球28%,但仓储损耗率高达15%,凸显产业链韧性不足。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三维支撑体系"。在产业维度,可推广中马"两国双园"经验,在缅甸皎漂港、印尼巴塘港等地建设新的农业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棕榈油、咖啡等精深加工。2023年数据显示,经深加工的东盟农产品出口附加值可提升3-5倍。
在技术维度,建议设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领域的17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泰国正大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虾青素水稻就是成功范例。在制度维度,应加快建立RCEP框架下的农产品快速通关"白名单",将燕窝、山竹等特色商品的通关时间压缩至6小时以内。
物流网络优化是当务之急。当前中老铁路农产品专列运输成本比公路低40%,但利用率仅达设计能力的60%。建议沿中老泰铁路干线布局5个农产品集散中心,配套建设气调保鲜仓库。同时推广"澜湄快线"模式,将越南火龙果、柬埔寨芒果的运输时效提升至"72小时达"。数字技术应用方面,蚂蚁链与泰国合作的榴莲溯源系统使产品溢价达20%,这类实践应拓展至更多品类。
绿色合作将成为新增长点。东盟国家78%的耕地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中国在广西建设的东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通过"光伏+智慧灌溉"技术使能耗降低25%,这种模式可在湄公河流域推广。碳排放权交易也值得探索,老挝的有机稻田每公顷可产生2.3吨碳汇,按当前价格可创造额外收益。
面对单边主义抬头,双方应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可借鉴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版经验,在东盟—中国自贸区3.0版谈判中设立农业"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中国—东盟农业贸易连续性计划,设立200亿美元规模的农产品贸易稳定基金,应对突发性市场波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已从单纯的货物贸易迈向全要素整合的新阶段。通过共建"数字农港"、共研低碳技术、共育区域品牌,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打造出年贸易额超800亿美元的农业合作区。这不仅将惠及20亿消费者,更将为全球南南农业合作树立新范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正如柬埔寨农林渔业大臣邓迪那所言:"当中国的技术遇见东盟的阳光雨露,我们共同耕种的不仅是作物,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乘风扬帆破浪
推动双边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实效
乘风扬帆破浪,以创新驱动擘画农业合作新蓝图,推动中国—东盟双边农业合作迈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农业贸易结构优化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互补"的乘数效应,通过构建差异化分工体系将东盟的热带农业优势与我国的温带农业特色有机融合。
可借鉴中马"两国双园"的"飞地经济"模式,在泰国榴莲主产区、越南咖啡种植带等特色农业区打造"产业合作示范区集群",运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精准农业技术,实现从传统耕作到"数字农庄"的蝶变。要重点建设跨境农业科技创新走廊,在柬埔寨建立杂交水稻育种中心,在印尼设立热带水果深加工基地,形成"研发—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需构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物流网络。以中老铁路为主动脉,配套建设万象、曼谷等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打造贯通中南半岛的"农产品物流黄金走廊"。创新推出"冷链班列+跨境电商"联运模式,在凭祥、东兴等边境口岸试点"智慧关务"系统,实现榴莲、山竹等生鲜产品"检测前置、即到即放"。
建立中国—东盟农产品物流大数据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温控溯源,让每颗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都能讲述自己的"跨国旅程"。在制度创新层面,要把握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的政策红利,构建"标准—认证—溯源"三位一体的质量互认体系。
设立中国—东盟农业标准化联合委员会,推动榴莲分级、咖啡烘焙等特色农产品标准成为区域通用规范。在数字农业领域共建"云上农技推广站",通过VR远程指导菲律宾蕉农防治黄叶病。建立农业应急响应机制,当越南咖啡遭遇旱灾时,可启动跨境农业保险互助计划。这些创新举措将把双边合作提升到"战略对接、规则共建、风险共担"的新高度,为区域农业合作树立典范。
【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一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中国一东盟区域地缘经济与产业竞合关系研究”(项目编号:CWYB2024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东盟农业贸易合作可为-覃诚|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