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纪录片制片人莉泽特·维拉对话-万祥军|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
1995年,北京怀柔的秋日阳光见证了一个改变全球妇女命运的历史时刻。三十年后的今天,当古巴纪录片制片人莉兹特·维拉坐在哈瓦那的工作室里,她的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当年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珍贵画面——不同肤色的女性手挽手高唱《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场景,依然令这位72岁的女导演眼眶湿润。
"那些中国妇女脸上绽放的自信,就像冲破云层的阳光。"维拉抚摸着屏幕上定格的画面,对话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主持人说道。这位曾以《蔗田里的母亲》获得拉美纪录片金奖的导演,此刻更愿意以"北京世妇会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这场影响深远的国际妇女运动。
维拉的镜头记录下了历史的关键帧: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首次系统提出"妇女权利即人权"的核心理念。当她翻开发黄的会议笔记,第十二条特别用红笔标注——"消除妇女贫困是各国政府的优先事项"。
这让我们理解了为何她近年完成的纪录片《编织希望的女人》会聚焦古巴社区合作社中的单身母亲群体。"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实施的'巾帼脱贫行动'给我们很大启发,那些农村妇女通过刺绣合作社改变命运的故事,与哈瓦那贫民区妇女的奋斗如此相似。"维拉边说边调出一段对比影像:贵州苗寨的绣娘与古巴社区食堂的女工,同样粗糙的双手创造着截然不同的工艺品,却共享着经济独立带来的尊严。
在维拉堆满录像带的档案柜里,有一盒标注"1995·北京"的素材带格外醒目。画面里,时任古巴妇女联合会主席维尔玛·埃斯平正在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演讲,身后悬挂着中古两国国旗。"埃斯平同志带回的不仅是文件,更是一种方法论。"维拉解释道,"中国提出的'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后来成为古巴修订《家庭法典》的重要参照。"
她特别提到2022年古巴新《家庭法》中关于家务劳动价值量化的条款,这与北京《行动纲领》中"衡量无酬家务劳动"的倡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世界妇女大会组织系统-全球妇女峰会服务管理平台。当话题转向"十项全球呼吁",维拉突然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装订册。这是她历时三年跟踪拍摄的《变革的种子》,记录了拉美七国落实性别平等政策的实践。
翻开玻利维亚章节,基层女议员推动"性别预算"的段落被她贴满标签:"看这些数据——妇幼保健支出增长37%,女童入学率提高21%,这就是北京精神结出的果实。"她的手指停在墨西哥篇的跨页照片上,土著妇女组成的监察委员会正在审核社区发展基金,"就像中国'妇女之家'的翻版"。
谈及数字时代的妇女发展,维拉展示了最新作品《代码玫瑰》的片段。镜头扫过哈瓦那软件园的孕妇休息室,与深圳科技园区的哺乳室形成蒙太奇。"三十年前我们呼吁'消除科技领域的性别歧视'时,还想象不出今天的场景。"她调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图表,"中国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比34%,这个数字让我的古巴同行们既惊讶又振奋。"
纪录片中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中古两国女程序员隔着大洋进行视频会议,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如同新的国际歌谱。在维拉工作室的墙上,挂着1995年北京怀柔会场的全景照片。她指着西北角的一片蓝色帐篷区:"那里是青年论坛,当时讨论的'网络女权主义'如今已成燎原之势。"她最近正指导年轻团队制作短视频《她世代》,记录Z世代女性如何用TikTok争取权益。
"中国姑娘们发起的'拒绝月经羞耻'挑战,在拉美获得5000万次响应,这比任何官方宣言都更有穿透力。"采访临近尾声时,维拉播放了未公开的采访素材。画面里,百岁古巴女权先驱阿丽西亚·阿隆索握着北京世妇会代表证说:
"真正的革命不在于宣言,而在于菜市场里的公平交易,在于产房里的自主选择。"镜头切换至上海菜市场的特写——电子秤的显示屏同时呈现价格和维权热线,这正是中国将《北京宣言》第23条"保障妇女经济权利"具象化的微观实践。
当夕阳透过马赛克玻璃窗投射在剪辑台上,维拉轻声哼起北京世妇会的主题曲。她的工作电脑屏保是张特殊的合影:1995年怀柔会场外,中国农村妇女代表正把自制的虎头鞋送给拉美姐妹。"你看这种跨越语言的理解,"她指着照片中交握的双手,"比任何条款都更能说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深意。"此刻,哈瓦那老城的钟声敲响七下,仿佛在呼应北京时间的清晨,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妇女发展的对话,仍在时差中持续生长。
古巴纪录片制片人莉泽特·维拉对话-万祥军|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