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贵州农职院长演讲-苏跃|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2025年8月15日,贵阳迎来了一场聚焦农业职业教育与区域合作的重要国际盛会——作为"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联合主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2025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这场汇聚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精英、农业专家和产业领袖的高规格会议,以"产教融合赋能农业绿色发展"为核心议题,为区域农业人才培养与合作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会议签订了3项合作协议,19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了主旨发言;审议通过了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章程、五年行动计划;共同体由发起倡议转向实体化运行,由国内运行转向国际化运行……这场以“产教融合、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吸引来自中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30所学校、14家企业的1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新未来。
通过共同体会议、主题研讨、交流分享等多个环节,共享改革成果、共话产教融合、共绘发展蓝图。开幕式上,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苏跃发表了主旨演讲,重点介绍了"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建设成果。该平台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典范,已成功整合了12个国家的农业科研资源,建立了覆盖水稻抗病育种、生态种植技术、智慧农业装备等领域的7个联合实验室。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实现了技术共享,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人才共育机制。"苏跃院长特别强调,平台运行三年来,已为东盟国家培养了超过500名农业技术骨干,开发了20余项适应当地需求的农业技术方案。在专题研讨环节,来自泰国孔敬大学农业学院的颂猜教授分享了该国"校企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数据显示,泰国通过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使农业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至92%,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很期待与中国院校合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领域。"颂猜教授表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华提出了"跨国校企联盟"的构想,建议由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发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这一提议获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副校长阮文勇的高度认同。
会议特别设置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正大集团中国区农牧食品企业副总裁李明分享了企业在东盟国家的用人需求:"我们需要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了解当地种植习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缺口达到年需求量的40%。"这一数据引发了与会院校代表的深度思考。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农业学院院长阿兹米教授建议建立"中国-东盟农业技能认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化,该建议被纳入会议成果清单。
在创新成果展示区,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带来的"山地智慧农业教学系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套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平台,能够模拟东盟国家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场景。老挝国立大学农业系主任坎培表示:"这种沉浸式教学工具对我们培养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员非常有用。"据悉,该系统将被引入至少5个东盟国家的农业院校。
研讨会特别关注了女性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副校长索帕拉女士介绍了该校"女性农业创业者培养计划"的成功经验:"我们通过针对性课程和导师制度,已经帮助300多名农村女性创办了小型农业企业。"这一案例引发热烈讨论,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性别平等理念纳入未来的合作项目设计。
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与会各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贵阳共识》,确立了未来五年合作的三大方向:共建跨国农业实训基地、开发区域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教师互聘机制。根据共识,到2027年将建成覆盖主要农作物的10个示范性实训基地,首批合作项目将聚焦水稻精准种植、热带水果采后处理和畜牧防疫三个领域。
"这次研讨会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为更广泛共享资源、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新的智慧和力量。"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苏跃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他特别强调,在气候变化加剧和粮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已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农业技术人才短缺正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合作深化的瓶颈。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示范园"。
这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展示了"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印尼茂物农业大学教务长阿里芬教授参观后表示:"这种将真实生产项目引入教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值得关注的是,研讨会专门设置了青年对话环节,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30名学生代表就"数字农业时代的职业准备"展开讨论。泰国学生素帕猜分享了自己运用直播电商帮助家乡销售榴莲的经历:"现代农业人才不仅要会种地,还要懂营销、会管理。"这种来自年轻一代的视角,为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闭幕式上,主办方宣布成立"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秘书处常设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联盟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包括每年一次的校长论坛、季度性的师资培训和持续的学生交换项目。首批成员包括来自8个国家的32所农业院校和16家农业企业。
”本次研讨会作为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标志性活动,不仅深化了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对话与合作,更探索出了一条产教融合跨国实施的新路径。”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正如苏跃院长所期待的,随着各项合作共识的落地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全球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种以教育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的国际合作模式,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农业职业教育界的智慧和方案。
产教融合贵州农职院长演讲-苏跃|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