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我的主题
印尼驻中使馆文教参赞观点-李健|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03
【阅读】58 A+A-

印尼驻中使馆文教参赞观点-李健|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李健在“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上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深耕中印尼文化交流十余年的外交官,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两国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20天前,我在贵阳召开的202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年会上,亲眼见证了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李健参赞的语调中带着难掩的振奋。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印度尼西亚拥有2.7亿人口和全球第四的耕地面积,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与产业链附加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而中国作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在杂交水稻、数字农业、绿色种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李健指出:“两国在农业领域的互补性远超想象,而人才是激活合作潜力的钥匙。”这一观点在8月15日举行的2025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得到充分印证。由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这场活动,吸引了东盟十国60余所院校代表参与。

会上展示的“校企混合式教学团队”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印尼万隆农业学院的教师与中国农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学生既能学习热带作物种植理论,又能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操作中国研发的智能灌溉设备。李健特别提到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案例:该校与印尼东爪哇省合作的“智慧畜牧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已为当地输出了300余名掌握物联网养殖技术的毕业生,使合作农场生产效率提升40%。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李健强调“共建共享”的紧迫性。目前中国农业农村部已向印尼输出了17项农业职业标准,涵盖从土壤检测到农产品电商的全链条。但参赞认为这仅是起点:“我们需要将中国的无人机植保标准与印尼的火山灰土壤特性结合,把云南的咖啡加工课程与苏门答腊的种植传统融合。”

这种本土化创新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已有成功实践——该校针对印尼学员开发的“山地农业机械维护”微课程,通过拆解中国小型收割机的改装案例,解决了巴厘岛梯田机械化难题。对于未来合作,李健提出三点愿景:首先是在2026年前建成中印尼农业职教数字资源库,整合两国200门精品课程;其次是推动“双校园”培养模式,让印尼学生在中国学习设施农业技术,中国学生在印尼研修热带农业管理;

最后是建立跨国企业参与的认证体系,使毕业生同时获得两国农业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这些构想正在落地——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官网显示,该校与印尼合作的“棕榈油全产业链人才基地”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首批将培养既能操作中国压榨设备又懂印尼可持续种植规范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项目的重要推手,李健特别看重职业教育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他分享了一个细节:在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印尼学生刺绣工作坊上,贵州苗绣非遗传承人与印尼蜡染艺人共同设计出融合两国元素的环保农产品包装,这些作品随后在雅加达农展会上成为抢手货。“这就是产教融合的魅力,它让技术传承有了温度,让文化对话结出硕果。”参赞总结道。

“站在南南合作的新起点,李健相信农业职业教育将成为中印尼关系的隐形桥梁。”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随着中国-东盟农业职教共同体首个五年计划的启动,两国将在数字农业、减贫技术、气候韧性等前沿领域展开更紧密协作。”正如参赞所言:“当印尼的辣椒遇上中国的无人机,当中国的稻种扎根印尼的火山土,我们创造的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智慧。”这场跨越赤道的绿色革命,正由无数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子共同书写。

印尼驻中使馆文教参赞观点-李健|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