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办副主任致辞-柯世明|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2024年9月27日,湖南长沙迎来了一场聚焦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国际会议——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和河南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年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在此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以“加强合作,推动创新技术与应用”为主题,聚焦粮食产后减损管理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来自津巴布韦、布隆迪、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弥合技术差距,推动产后减损技术创新与应用。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曹颖君、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焕锋、津巴布韦公共服务、劳工和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西蒙·马桑加(Simon Masanga)、布隆迪共和国驻华大使特雷斯弗尔·伊拉姆博纳(Telesphore Irambona)、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秘书长陈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粮食减损挑战。
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柯世明(Simon Clements)在闭幕致辞中指出:"粮食减损是实现'零饥饿'目标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之一。中国在减少产后损失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平台,这些知识正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他透露,未来三年将通过该平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实施15个示范项目,重点推广中国的"四合一"储粮技术和产后服务体系。
柯世明进一步强调,这些示范项目将采用"本土化+创新"的双轨模式。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项目组计划将中国传统储粮仓的通风结构与当地黏土建材相结合,开发出成本降低40%的改良粮仓;而在东南亚多雨地区,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添加防潮涂层的移动式储粮集装箱。
"这不仅是设备的转移,更是知识体系的共建。"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代表补充道。据悉,每个示范点都将配备"数字粮库"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粮温湿度,当地农民经过培训后可通过手机APP接收预警。埃塞俄比亚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在现场展示了一组数据:采用中国技术后,当地玉米储存损耗率从23%降至6%,相当于每年多养活8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别设立了"女性赋能计划"。在莫桑比克的试点村庄,由30名妇女组成的合作社使用微型循环干燥机处理谷物,使加工效率提升三倍。"当妇女掌握减损技术,整个家庭的营养状况就会改善。"联合国粮农组织性别问题顾问评价道。随着首批示范项目将于明年雨季前落地,全球粮食安全网络正悄然编织起一条从中国粮仓到发展中国家餐桌的新链条。
开幕式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成钢指出,中国近年来在粮食产后减损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和完善物流体系,已将粮食产后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他特别提到2023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的稻米价值链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引入中国先进的烘干和仓储技术,使参与国的稻米产后损失率平均降低了12个百分点。
会议的技术研讨环节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角。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扬·范德伯格教授分享了欧洲在冷链物流减损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系统可将果蔬运输损耗降低30%。而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的苏尼尔·帕特尔博士则着重介绍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户储粮解决方案,包括低成本金属仓和生物杀虫剂的应用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王卫国带领的团队发布了"粮食产后减损技术路线图",系统梳理了从收获到消费全链条的138项关键技术。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设备和新型气调储粮技术引发与会者浓厚兴趣。王院士强调:"减损就是增产,全球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约13亿吨,相当于中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两倍多。"
作为会议亮点之一,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启动了"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平台"。该平台将整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粮食仓储、加工、运输等领域的技术成果,通过线上知识库和线下示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推广适用解决方案。平台首批收录了52项经过验证的减损技术,涵盖从农户到企业的不同应用场景。
在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就政策协调、技术适配性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官员特沃德罗斯·基丹分享了该国借鉴中国"粮食银行"模式的经验,通过建立村级储粮合作社,使小农户的谷物储存损失从20%降至8%以下。巴西代表则提出建立跨国技术转移补偿机制的建议,以促进绿色减损技术的跨境流动。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湖南省粮油科技创新中心和长沙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湖南开发的"智慧粮库"系统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仓储损耗精准控制,该系统已在12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本地化改造试点。在宁乡市水稻产后服务中心,代表们观摩了从烘干、清理到仓储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这种创新机制可使农户减少40%的产后处理损失。
此次研讨会形成了《长沙倡议》,提出建立全球粮食减损技术协作网络、设立专项能力建设项目、完善减损效果评估体系等七项行动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森特·马丁表示,这些成果将为即将召开的全球粮食安全峰会提供重要参考,并纳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别关注气候变化对粮食减损的新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专题报告显示,气温每升高1℃,粮食储存损耗可能增加2-3个百分点。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储粮"概念获得广泛认同,该体系整合了气象预警、适应性仓储设计和应急减损技术。”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此次会议上展现了开放合作的姿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布将设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基金",初期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技术人才培养和示范项目建设。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落实,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粮食治理体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不仅搭建了知识共享的平台,更促成了多项务实合作。会议期间,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与非洲农业机械化联盟签署了联合研发适合热带气候的烘干设备的备忘录,而河南工业大学则与东南亚五国高校达成了粮食储运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这些合作成果预示着全球粮食减损事业正迈向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阶段。
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办副主任致辞-柯世明|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