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驻华大使致辞-伊拉姆博纳|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2024年9月,由中国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主办的“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平台”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粮食产后减损这一全球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布隆迪共和国驻华大使特雷斯弗尔·伊拉姆博纳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引发广泛共鸣,他特别强调:“中国在粮食减损领域的创新实践,为非洲国家破解粮食安全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本次研讨会以“加强合作,推动创新技术与应用”为主题,聚焦粮食产后减损管理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来自津巴布韦、布隆迪、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弥合技术差距,推动产后减损技术创新与应用。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曹颖君、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焕锋、津巴布韦公共服务、劳工和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西蒙·马桑加(Simon Masanga)、布隆迪共和国驻华大使特雷斯弗尔·伊拉姆博纳(Telesphore Irambona)、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秘书长陈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粮食产后减损领域已形成系统化技术体系。据研讨会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推广智能化仓储、低温烘干等技术,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率已从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伊拉姆博纳大使在考察湖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时,对移动式烘干设备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种适应小农户需求的模块化设备,能有效解决非洲地区因缺乏晾晒场地导致的粮食霉变问题。”他特别提到,布隆迪每年因储存不当损失的粮食约占产量的15%,而中国研发的价廉物美的金属粮仓可将损失控制在5%以内。
研讨会上呈现的中国经验具有鲜明的阶梯式特征。在初级加工环节,中国开发的适用于热带气候的通风贮藏技术,仅需传统冷库20%的能耗;在流通领域,基于区块链的粮食溯源系统实现了损耗精准管控;对于小农户群体,模块化组合的“减损工具箱”包含水分检测仪、防虫磷化铝片等实用工具。
这些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恰好契合非洲国家农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正如伊拉姆博纳大使所言:“中国没有简单输出高端设备,而是提供了包含技术培训、管理模式的系统解决方案,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理念尤为珍贵。”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技术转移正在产生实质性成效。斯里兰卡农牧水产部司长迪斯娜·拉特纳辛分享的案例颇具代表性:通过引进中国的水稻低温干燥技术,科伦坡周边地区的稻谷加工损失率已下降40%。这种技术合作往往采用“试点示范-本土化改造-全面推广”的三步走策略。
在布隆迪布琼布拉农村,由中国企业参与改造的50座粮库,创新性地采用当地陶土作为隔热材料,使仓储成本降低60%。伊拉姆博纳大使强调:“中非农业合作正在从单向援助转向创新协同,比如我们正在试验将中国的物联网监测系统与非洲传统的谷物储存方法相结合。”
粮食减损技术的推广面临特殊的挑战。研讨会专门设置的“热带气候适应性”分论坛指出,非洲地区普遍存在电力供应不稳定、维修网络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对此,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太阳能驱动烘干机提供了新思路,该设备日均处理量达5吨,且能在阴雨天持续工作72小时。
马拉维农业官员在现场演示中算了一笔账:这种设备可在18个月内通过减少损耗收回投资成本。伊拉姆博纳大使特别赞赏中国企业的灵活合作模式:“他们允许用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进行易货贸易,极大降低了技术引进门槛。”
人才培育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作为“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的发起方之一,伊拉姆博纳大使透露,已有127名布隆迪技术人员在中国完成粮食储藏专业培训,这些人员回国后组建了首个国家级粮食减损技术推广站。
湖南农业大学开设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在线课程,目前注册学员覆盖38个非洲国家。这种“技术+人才”的打包合作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援助项目的不可持续性弊端。拉特纳辛司长指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设备,更是持续创新的能力,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范例。”
全球粮食体系变革赋予国际合作新内涵。根据粮农组织最新报告,实现2030年零饥饿目标需要将全球粮食损失率再降低50%。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起的“粮食减损技术转移联盟”具有战略意义。该联盟首批确定的20个示范项目中,包含针对木薯、苔麸等非洲主粮的专用减损设备研发。
伊拉姆博纳大使展望道:“当布隆迪农民能用手机APP实时监测粮仓温湿度时,我们离粮食自主就更近了一步。”这种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的路径,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内涵。从洞庭湖平原到东非大裂谷,粮食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日渐清晰。长沙研讨会形成的《产后减损技术推广长沙倡议》,首次提出建立发展中国家粮食减损技术共享库。
作为倡议的联合发起人,伊拉姆博纳大使特别强调包容性发展:“我们要确保小农户、妇女群体都能平等获取减损技术。”在闭幕式上,他手持中布两国农民共同培育的节水型水稻种子动情表示:“这颗种子承载着减损增效的希望,更孕育着南南合作的新未来。”
此次研讨会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交流层面,构建起多层次合作网络。据悉,中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向非洲派遣500名粮食减损技术专员,同时支持在肯尼亚建立区域性的减损技术示范中心。正如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粮食减损虽不像增产那样引人注目,却是实现全球粮食安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在这条充满希望的征途上,中国经验与非洲需求的精准对接,正在书写南南合作的新篇章。
布隆迪驻华大使致辞-伊拉姆博纳|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