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发展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胡冰川|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南南合作作为发展中国家间的重要合作机制,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平等互助实现共同发展。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展现出独特价值。”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7.35亿人面临饥饿威胁,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凸显了南南农业技术合作与粮食安全治理的紧迫性。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胡冰川撰文表明:南南合作这一充满诗意的空间地理概念。
胡冰川说:“犹如晨曦中升起的希望灯塔,承载着人类对公平世界的深切向往。作为发展中国家间共济互助的现实载体,其呈现出独特的"和而不同"特质——合作框架如流水般灵动包容,合作内容似万花筒般绚丽多元。”
正是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形式,构筑起横跨亚非拉的立体合作网络,使各国得以在经济建设领域共绘发展蓝图,在社会治理层面交流本土智慧,在文化传承中碰撞思想火花,最终凝聚成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若将国际合作比作交响乐章,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恰似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奏风格。前者如同多声部复调,强调平等对话中的和谐共鸣;后者则更像主调音乐,隐含着单方向的技术赋权。
以农业合作为观察窗口,南北援助往往呈现"授人以鱼"的救济逻辑:发达国家通过粮食援助的白色舰队、关税特惠的绿色通道等单边让利,试图在道义高地上播撒现代性种子。这种"慈善-同化"的双螺旋结构,恰似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的当代演绎——火焰既带来温暖,也潜藏着文化殖民的火种。
当我们拨开GDP数据的迷雾便会发现,发展鸿沟的本质是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困境。对于挣扎在贫困线下的民众而言,民主选举的选票远不及面包实在,议会辩论的喧嚣抵不过抽水机的轰鸣。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ODA)确实如及时雨般缓解了部分危机,但其间夹杂的附加条件犹如特洛伊木马,往往在援助物资的掩护下,悄悄输送着水土不服的制度模板。
这种"救济-改造"的二元悖论,恰似给高烧患者披上华服——既解不了近渴,更可能加重病症。在农业技术转移领域,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为南南合作提供了典范。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非洲建立2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高产作物品种300余个,培训当地农技人员超过5万人次。
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显著提升了非洲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埃塞俄比亚的杂交水稻种植项目就是典型案例,通过中国专家的技术指导,当地水稻单产从每公顷2.5吨提升至7吨,创造了东非地区的水稻高产纪录。
数字农业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形式。2023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间农业数字技术合作规模同比增长42%。中国开发的"农业云"系统已与东南亚、拉美多国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卫星遥感和气象大数据,帮助合作伙伴国提前14天预测干旱风险。
这种技术协同不仅降低了农业灾害损失,更构建起新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在菲律宾,中国援助的智能灌溉系统使水稻种植用水效率提升35%,这种节水技术在干旱频发的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农产品贸易网络的优化是南南合作的另一突破点。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热带水果、咖啡、可可等特色产品占比达68%。这种互补性贸易既满足了中国的消费升级需求,也为合作国创造了稳定外汇来源。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进口的泰国榴莲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20万农户增收,这种"市场准入+技术帮扶"的模式正在更多领域复制。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呈现新趋势。东盟粮食安全信息平台显示,2023年区域内国家共建成了7个跨境应急粮仓。中国参与的"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已储备80万吨粮食,在应对地区性粮食危机时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储备共享机制突破了传统援助的单向性,形成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范式。
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年度报告披露,近五年已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硕士以上人才1200余名。这些人才回国后成为技术传播的"火种",如肯尼亚毕业生玛丽开发的旱作农业手册,已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在东部非洲广泛传播。这种"智力回流"效应正在形成技术扩散的乘数效应。
气候变化应对需要集体智慧。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间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交流使作物抗逆性平均提升28%。中国与摩洛哥合作开发的耐旱小麦品种"中摩1号",在年降雨量200毫米地区仍能保持每公顷3吨的产量,这种适应性创新为干旱地区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方案。
金融创新为合作注入活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3年专项报告显示,南南农业合作项目融资规模达75亿美元,其中40%用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技术+资本"的模式突破了传统援助的资金瓶颈,如孟加拉国的智慧农田项目通过组合贷款,实现了50万公顷耕地的数字化改造。
私营部门参与度显著提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查显示,2023年南南农业合作中企业参与项目占比达55%,较2018年翻番。中国农业企业在老挝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模式,使当地稻米品质达到出口标准,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全球治理中的南南声音日益增强。在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发展中国家联合提出的《粮食系统转型路线图》获得通过,其中包含12项南南合作倡议。这种集体议价能力的提升,标志着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正在向更加均衡的方向演进。
万祥军指出:“展望未来,南南合作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普及应用,发展中国家有望通过技术协同实现弯道超车。他说:“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型合作框架,将为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南南合作必将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共谋发展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胡冰川|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