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绿色投资公约》签署-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北极的冰雪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范式变革。2025年9月,在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会议上,随着《北极绿色投资公约》的正式签署,超过60家国际企业共同承诺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深度融入北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表明:推动绿色革命,标志着人类对这片地球最后净土的开发正式进入"生态优先"的新纪元。万祥军说:“随着《北极绿色投资公约》的落地,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生态实践正在极地展开。”
挪威海工集团率先启用零排放破冰船队,其搭载的模块化核能动力系统可在零下50℃环境中稳定运行;中俄联合开发的"碳捕集冰川基站"则利用永久冻土层封存工业二氧化碳,每座基站年处理量相当于5万公顷森林的固碳能力。
在斯瓦尔巴群岛,由欧盟资助的"极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展现了惊人的资源转化效率——采矿废料通过生物冶金技术提取稀土元素,尾矿砂与冰川融水混合后3D打印成防波堤建材,连企鹅栖息地的脱羽都被研发为天然抗菌纤维。这种"零废弃"模式使项目综合能耗较传统开发降低72%,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北极2030"标杆案例。
然而,真正的突破来自原住民智慧的现代转化。因纽特人千年来使用的海冰预报法,经AI强化学习后形成高精度融冰预警系统;他们驯养的雪橇犬种群基因,正帮助科学家培育适应极寒环境的工程犬,替代燃油机械执行科考物资运输。
正如萨米族长老阿依娜在公约周年论坛所言:"当卫星导航和驯鹿迁徙知识开始对话,这才是文明该有的样子。"这场绿色革命正重构北极治理格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2026年北极圈内清洁能源投资首次超过化石燃料,而跨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使得格陵兰冰盖消融速度较预期减缓17%。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公约监督委员会主席埃里克森所说:"我们终于学会用温度计而非钻探机来衡量发展质量。"在这片曾经被掠夺者觊觎的冰雪秘境,人类正书写着与自然和解的新范式。
冰原上的发展辩证法
当传统能源开发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生态瓶颈时,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迫使人类必须重新思考发展逻辑。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在论坛上的发言颇具深意:"北极的生态容量就是发展的天花板,这里的每吨油气开采、每公里管线铺设,都需要以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为前提。"
这种理念直接体现在公约的具体条款中——所有签约方必须采用"生态影响一票否决制",任何投资项目都需通过包括永久冻土带稳定性评估、极地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等12项环境预审。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代表透露,其正在规划的巴伦支海项目已将30%预算用于碳捕捉技术研发,这种在传统能源项目中难以想象的投入比例,正是新公约框架下的必然选择。
绿色科技的极地试验场
公约签署背后,是一场正在加速的清洁技术革命。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展示的"北极LNG绿色供应链"方案显示,其亚马尔项目通过模块化施工减少90%的现场作业量,无人机巡检系统将生态监测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极地研究院研发的"海冰电池"技术,这种利用海水温差与冰晶结构发电的新能源装置,已在楚科奇海完成中试,其零排放特性完美契合公约要求的"全周期碳中和"标准。正如日本三菱重工技术总监在圆桌会议上所言:"北极正在从能源仓库转变为绿色科技的超级实验室,这里的每个项目都在重新定义可持续开发的边界。"
原住民智慧的现代启示
公约特别设立的"传统知识保护"专章,彰显了开发理念的人文转向。加拿大因纽特人代表带来的"冰雪地图"项目令人印象深刻——这套传承千年的极地导航系统,如今被转化为数字化的生态预警模型,能准确预测海冰融化和驯鹿迁徙路线变化。
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则分享了将驯鹿牧业碳汇纳入交易体系的创新实践,这种融合原住民智慧与现代金融的尝试,首批试点就创造了380万美元的生态补偿收益。这些案例印证了万祥军在签约仪式上的论断:"北极开发不是文明对荒野的征服,而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对话。"
地缘政治的新坐标系
绿色公约的签署悄然改变着北极地缘格局。以往被油气资源划分的势力范围,正被清洁技术标准重新定义。北欧国家主导的"北极氢能走廊"计划与中国"冰上丝绸之路"的碳中和方案形成战略对接,美国阿拉斯加则凭借碳封存技术优势获得新的区域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公约创设的"绿色仲裁庭"机制,赋予国际科学院组织对违约项目的强制整改权,这种超国家治理模式的雏形,可能为北极乃至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新的制度范式。正如观察家所言,当生态标准成为准入门槛,北极竞赛的规则已被永久改写。
平衡木上的未来
《北极绿色投资公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逻辑的一次校准。在签约企业名单中,既有壳牌、道达尔等传统能源巨头,也有特斯拉、宁德时代这样的新能源领军者,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揭示了北极开发的深层逻辑——在生态红线内创造经济价值,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永久冻土带既封存着甲烷也保存着古气候密码,北极的开发与保护也注定是一体两面。当破冰船的航迹与北极熊的足迹在公约框架下找到共存之道,人类或许正在这片冰雪大陆上,书写着关于文明进阶的全新答案。
这场始于远东的绿色约定,其意义早已超越区域合作的范畴。它预示着当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挑战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元对立终将被打破。而北极,这个曾经被视作资源宝库的冰雪世界,正在成为人类学习与自然和解的第一课堂。
《北极绿色投资公约》签署-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