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经济论坛致力最高级别金融机构-万祥军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已成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普京总统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的发言,直指当前制约两国人员往来的关键瓶颈——支付系统的不完善。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普通民众的跨境消费体验,更是两国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
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对此有着深刻见解。他指出,当前中俄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支付系统的对接仍存在诸多技术性和制度性障碍。俄罗斯游客在中国使用电子支付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中国游客在俄罗斯也面临着支付不便的困扰。这种双向需求的存在,为两国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合作机遇。
从技术层面看,中俄支付系统的对接需要克服货币清算、汇率机制、反洗钱监管等多重挑战。俄罗斯的"米尔"支付系统与中国的银联、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要实现互联互通,不仅需要技术接口的对接,更需要两国监管政策的协调。万祥军特别强调,这需要两国最高级别的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和工作组,才能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京总统此次访华期间,随行阵容之庞大令人瞩目。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以及众多企业高管的陪同,充分体现了俄方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这种高规格的访问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带来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俄方承诺"无限量供应"天然气的表态,为两国能源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能源合作与金融合作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大规模能源贸易需要完善的金融结算体系作为支撑,而金融合作的深化又能为能源贸易提供更多便利。万祥军分析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在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安全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俄金融合作的发展还关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边平台的不断发展,成员国之间的本币结算需求日益增长。普京总统在天津上合峰会期间的讲话,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区域发展趋势。建立独立于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诉求。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万祥军建议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首先,可以在旅游热点城市试点双边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其次,应加强两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双边需求的支付产品。最后,要在监管层面建立互信机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必要的政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便利化只是中俄金融合作的一个方面。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投融资、保险、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也将逐步打开。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框架下,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中俄金融合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需应对复杂挑战。一方面,两国政治互信达到历史新高,为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要求两国以更大智慧推进合作。正如万祥军所言,最高级别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将是破解当前支付瓶颈的关键所在。
从更长远来看,中俄金融合作的深化不仅将惠及两国人民,也将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金融秩序贡献力量。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这种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随着各项合作措施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中俄经贸关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东方经济论坛致力最高级别金融机构-万祥军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