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谋定研究
上合组织新兴燃料和能源建模合作联合声明-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58 A+A-

上合组织新兴燃料和能源建模合作联合声明-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上合组织成员国关于开展新兴燃料和能源行业建模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区域能源合作进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我认为该声明从战略定位、实施路径到合作机制均体现出前瞻性布局,其深层意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战略背景:

全球能源转型下的上合方案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面临三重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波动、碳中和目标下的技术竞赛压力,以及发展中国家能源可及性鸿沟。联合国数据显示,上合组织成员国覆盖全球42%的能源消费市场,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不足25%。

此次声明首次将"建模合作"置于核心位置,实质是构建数字化能源治理新范式。通过建立涵盖资源储量、电网负荷、碳足迹等参数的联合数据库,成员国可突破传统能源合作的物理边界。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预测模型与中国的特高压调度算法结合,能提升中亚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30%以上。

声明特别强调"按照本国国情推进公正转型",这回应了部分成员国对激进脱碳政策的顾虑。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模拟显示,若强制中亚国家在2035年前淘汰燃煤电厂,将导致区域GDP损失达7.2%。而声明提出的基础设施升级条款,允许土库曼斯坦等天然气资源国通过碳捕集技术实现渐进转型,这种灵活性设计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技术协同: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网络

声明的第二大突破在于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具体呈现三个特征:

1. 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在能源技术创新的全球版图上,成员国正以战略协同之势构筑科研高地。根据最新达成的《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框架》,各国将投入优势资源,在三年内联合建设不少于五个国际一流的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将如同镶嵌在能源科技王冠上的明珠,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其中钙钛矿光伏组件的商业化制备工艺、高温气冷堆燃料包壳材料的耐辐照性能提升被列为首批攻关目标,这些技术突破将如同打通能源转型的"任督二脉",为全球碳中和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在光伏技术前沿,印度塔塔基础研究所(TIFR)近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其研发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经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认证,转换效率突破28%大关,这一数字犹如光伏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刷新了溶液法制备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发的锂空气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能量密度达到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5倍,这两项技术恰似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双子星座",在充放电效率与能量密度两个维度上形成完美互补。这种跨国技术协同效应,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创新网络。

2. 数字孪生平台建设

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深度融合定位技术,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大数据中心这一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正加速推进,预计将于2027年前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作为区域性能源合作的数字化中枢,该平台集成了高精度时空定位、气象遥感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其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堪称当代空间信息技术与能源安全体系完美结合的典范。

通过部署在输电走廊沿线的数千个智能传感节点,平台可实时构建三维动态风险模型,对中亚地区频发的沙尘暴、极寒天气等20余种极端气象事件进行毫米波雷达追踪与人工智能预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将为横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丝绸之路能源带"重点工程提供全天候保障——这条总造价达240亿美元的跨国电力大动脉,涵盖12个超高压换流站和3800公里特高压线路,其安全运营直接关系到上合组织成员国3.2亿人口的电力供应安全。

该平台的预警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提前72小时预判线路覆冰、杆塔倾斜等7类主要风险,并将分析结果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呈现给各国能源调度中心。这种创新性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大幅提升了跨国能源基础设施的韧性,更开创了卫星导航技术与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3. 人才旋转门机制

莫斯科动力学院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布的战略声明犹如一柄破冰之锤,创新性地提出"学者-工程师-管理者"三位一体培养架构,构建起人才培养的黄金三角。

这一开创性计划将打破传统教育壁垒,通过跨国双学位机制、模块化课程体系及轮岗实践制度,系统培育既精通能源系统建模、又深谙政策制定的复合型人才。首批能源系统工程硕士项目毕业生将直通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监管机构,其培养方案特别嵌入中亚电网稳定性分析、跨境电力交易规则等特色课程,精准破解新兴市场国家技术官僚青黄不接的结构性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声明以加粗字体凸显氢能产业链的战略优先级,折射出上合组织能源转型的深谋远虑。在乌兹别克斯坦广袤的克孜勒库姆沙漠,连片光伏矩阵正将灼热阳光转化为绿色电力,驱动新型碱性电解槽日夜不息地生产"绿氢"。

最新技术经济评估显示,当电解系统转换效率突破75%临界点——这相当于将每标方氢气耗电量压缩至4.3千瓦时以下,经由土耳其-巴尔干氢能走廊输往欧洲的到岸成本可锐减至2.3美元/公斤,较当前灰氢价格形成碾压式优势。

这种"实验室-产业界-政府机构"的齿轮咬合式协作,正为上合组织赢得全球能源治理的入场券。通过建立覆盖氢气纯度检测、储运安全认证、碳足迹核算的全套标准体系,该联盟在ISO/TC197氢能技术委员会的话语权持续提升,甚至能够与国际能源署(IEA)就绿氢认证互认机制展开平等对话。正如沙漠光伏板将光量子转化为电流,这套产学研协同机制正在将技术突破转化为规则制定的软实力。

地缘经济:

重塑欧亚能源秩序

声明暗含两大战略意图:一方面通过建立区域能源技术标准体系,降低对西方设备的依赖。目前成员国火力发电机组中GE、西门子设备占比达63%,而声明推动的"清洁煤电技术联盟"计划在2028年前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80%。

另一方面,声明构建了新型能源安全观。传统能源安全强调供给保障,而本次合作将网络安全、金融风险纳入建模参数。巴基斯坦智库研究表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加入区块链结算系统后,汇率波动导致的投资风险降低41%。这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为上合组织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新支点。

从实施前景看,需关注三个关键节点:2026年前完成成员国能源政策法规比对研究,2029年建立跨境碳市场链接机制,2032年实现区域电力市场一体化。这些阶段性目标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规划形成战略呼应,有望使上合组织成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该声明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传统能源合作的商品贸易范畴,开创了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范式。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所言:"谁能主导能源系统数字化,谁就将赢得下一轮能源革命。"上合组织正通过这次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探索出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路径。

‍上合组织新兴燃料和能源建模合作联合声明-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