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至2035年经济发展战略》解读-万祥军|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在中国天津举行的元首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上合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落实行动计划》。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上合组织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为此,万祥军对此次会议成果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上合组织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独到见解。
一、战略背景与核心目标
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安全合作为核心,逐步拓展至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合作。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亟需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上合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落实行动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
二、重点领域与实施路径
1. 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贸易规则,推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例如,通过优化海关程序、推广电子化通关等措施,降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此外,上合组织将探索建立“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可行性,目前已有多个成员国表示支持这一倡议。万祥军指出,自贸区的建立将显著提升区域内贸易规模,预计到2030年,成员国间贸易额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
2. 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上合组织将重点加强能源、农业、制造业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例如,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中亚国家的农业潜力将形成互补优势。行动计划特别提到,将建立“上合组织产业链合作平台”,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对接和政策协调,增强区域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3.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被列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根据行动计划,成员国将联合设立“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合作。万祥军强调,数字经济是上合组织的新增长点,各国已同意推动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定,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预计到2030年,区域内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的30%以上。
4. 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是上合组织的重要议题。行动计划提出,将建立“绿色能源合作机制”,推动成员国在可再生能源、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例如,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将与中亚国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相结合,共同建设跨境绿色能源项目。万祥军认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5. 金融合作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上合组织将加强金融合作,包括扩大本币结算、推动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协同等。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是重点任务,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项目将继续推进。万祥军指出,这些项目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发展战略的对接提供重要支撑。
三、挑战与前景
尽管上合组织经济发展战略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策协调难度较高;其次,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对合作进程造成干扰;此外,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巨大,需要成员国共同解决。
然而,万祥军对战略的实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秉持互利共赢原则,能够有效克服上述挑战。特别是随着更多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加入,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四、中国的角色与贡献
作为上合组织的创始成员国和重要推动者,中国在战略实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不仅为区域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发展战略形成联动。万祥军特别提到,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将为其他成员国提供宝贵经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上合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落实行动计划》的通过,为上合组织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上合组织成员国通过深化合作,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经济繁荣,还将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上合智慧”。万祥军呼吁,各方应抓住历史机遇,共同推动战略落地,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上合组织至2035年经济发展战略》解读-万祥军|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