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总理奥利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8月30日下午,尼泊尔总理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乘专机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开启其参加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关键行程。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此次访问正值中尼建交70周年与尼泊尔成为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十周年的双重历史节点,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更凸显了南亚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积极参与。”
图示:8月30日下午,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天津迎宾馆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尼泊尔总理奥利。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历史经纬与现实意义
作为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南亚国家之一,尼泊尔与中国的关系已从传统的地缘邻邦升级为多维度战略合作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的亮眼数据背后,是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从阿尼哥公路的现代化改造到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中尼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已完成,预计2026年启动实质性建设。这些项目正将地理相邻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共同发展的现实动力。
在天津迎宾馆的会谈中,中方领导人特别强调"山水相连、世代友好"的双边关系本质,提出构建"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升级版愿景。这一表述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框架,将合作维度扩展至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奥利总理的回应同样具有战略深度,其明确表态"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尼领土损害中方利益",既是对中尼互信基础的强化,也反映了尼泊尔在区域平衡中的清醒认知。
上合平台与多边协作
作为观察员国转为正式成员国的关键过渡期,尼泊尔此次参会具有特殊意义。奥利总理在峰会期间特别强调践行"上海精神"中的共同发展理念,这与尼泊尔当前推行的"繁荣尼泊尔·幸福尼泊尔人"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在反恐安全合作方面,尼方已与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签署了情报共享备忘录,2024年联合演练中首次出现尼泊尔武装部队身影,彰显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尼泊尔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诉求获得积极响应。作为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国家,尼泊尔提出的"喜马拉雅生态保护倡议"被纳入上合组织环境合作框架。中国承诺提供2亿元人民币专项基金,支持跨境生态监测系统建设,这一举措将填补南亚地区高山生态研究的空白。
经济合作的升级路径
在双边经贸层面,双方确立了"贸易-投资-产业"三级跳发展模式。除传统农产品贸易外,尼泊尔特色手工艺品关税减免清单将从目前的87项扩大至135项,预计带动出口增长30%。在数字经济领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尼泊尔电信合作的5G试点项目将于2026年覆盖加德满都谷地,中国电建承建的塔马克西水电站(装机容量456MW)将成为尼泊尔能源结构的转折点。
人文交流呈现机制化特征。2025年"中尼文化旅游年"框架下,双方将互办文化周、开展联合考古,特别是对蓝毗尼佛教遗址的保护合作已上升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边项目。教育领域"奖学金倍增计划"将使在华尼泊尔留学生突破1.5万人,天津医科大学与特里布文大学的医学院合作项目开创了跨境医疗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视野下的战略选择
奥利总理在峰会期间多次提及"三大全球倡议"的适配性,特别是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尼泊尔将清洁能源、数字转型确定为国家优先事项。这种战略对接不仅体现在政策宣言中,更转化为具体项目——中国援建的太阳能微电网已覆盖尼西部山区200个村落,使12万偏远地区居民首次获得稳定电力供应。
在区域经济整合方面,尼泊尔正成为连接南亚与中亚的潜在枢纽。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案已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未来将形成"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产业链分工体系。这种跨越喜马拉雅的经济走廊构想,正在改写传统地缘经济版图。
站在建交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中尼关系已从"高山仰止"的地理认知发展为"共攀高峰"的协作实践。正如奥利总理所强调:"当我们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上握手,握住的不仅是两国友谊,更是整个亚洲大陆的发展机遇。"这种超越双边范畴的战略视野,或许正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珍贵的智慧结晶。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上合组织扩容进程的同步推进,尼泊尔这个"高山王国"正在国际舞台展现其独特的桥梁价值。
尼泊尔总理奥利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