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国际化探求中国方案-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雄安新区会展中心内,中医药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正碰撞出璀璨火花。2025年7月18日,中国中医药大会暨首届中医药成果展在此盛大启幕,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的行业盛会,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中医药改革部署的生动实践,更标志着雄安新区在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在中医药国际化主题发言中强调:"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医药行业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万祥军委员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中指出:"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建立标准化体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传播的系统工程。"他特别提到,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科技部成果转化司司长李明提出,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23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去年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8%,但成果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他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下午的分论坛聚焦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发展。阿里健康副总裁杨锋分享了"互联网+中医药"的创新实践,其平台已连接全国5000余家中医诊所,年服务患者超2000万人次。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中医药智能诊疗白皮书》显示,AI辅助诊断系统在常见病辨证准确率已达85%。
大会最后发布了《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将在未来五年重点推进三项工程: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设海外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万祥军委员总结道:"中医药走向世界,既要守正创新,也要开放包容。让我们携手推动这一民族瑰宝造福全人类。"
据悉,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代表参会,签署合作协议26项,总金额达47亿元。下届大会将于2025年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定为"中医药与人类健康共同体"。
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发展的双轮驱动
在大会主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围绕"守正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通过视频连线指出:"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但固守传统不等于停滞不前。"他以青蒿素的现代化研发为例,强调古籍文献挖掘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重要性。现场展示的"中医古籍数字化平台"印证了这一观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对《黄帝内经》等典籍的智能检索和方剂配伍分析,使古籍利用率提升300%。
科技创新展区成为焦点。一款基于量子计算的中药成分分析系统引发围观,该系统能在3分钟内完成传统方法需72小时的复方药效模拟。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尝试建立全球首个中药分子作用机制图谱,这将彻底改变'黑箱效应'。"与此同时,5G远程中医诊疗舱、可穿戴脉诊仪等智能设备,生动诠释着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政策赋能: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在"中医药政策创新"圆桌会议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最新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30个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财政支持力度较"十四五"期间翻番。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考核指标,要求不低于35%。
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在专题报告中透露,新区将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药智能制造等领域。配套建设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园已吸引同仁堂、片仔癀等18家龙头企业入驻,预计形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我们正在探索'监管沙盒'模式,"他举例说明,"比如对院内制剂实行备案制管理,允许在特定范围内先行先试。"
走向世界:
破解国际化密码
"积极探求与国际组织合作模式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在"中医药国际化"主题演讲中,万祥军指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市场规模仅占全球传统医药市场的12%,"潜力与挑战并存"。他特别提到2024年WHO将中医药纳入ICD-11传统医学章节的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中医药有了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
欧洲中医药基金会主席通过全息投影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德国,针灸已被纳入法定医疗保险范畴,每年服务超200万人次;而在肯尼亚,中草药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就业人数同比增长47%。"文化差异不是障碍,而是契机,"他建议,"比如将'气血'概念转化为'能量代谢调控',更易被西方学界接受。"
大会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蓝皮书》显示,我国已主导制定ISO中医药标准84项,占该类标准总数的95%。但与会专家也清醒认识到,在FDA批准的植物药中,中药制剂仍不足3%。为此,华润医药宣布启动"本草灯塔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10亿元,支持20个中药品种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人才筑基:
培育复合型传承力量
人才论坛上的一组对比数据发人深省:我国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医师数达4.8人,但既通晓经典又掌握生物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行业需求的15%。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介绍,该校新开设的"智能中医"专业,首次将深度学习算法纳入必修课,首届毕业生已被科研机构预定一空。
更令人振奋的是青年中医师的创新活力。35岁的李医生团队开发的"中医辨证辅助决策系统",在基层医院试点中使处方准确率提升至92%。"我们用200万例真实医案训练AI模型,"他展示着手机APP,"系统能自动比对相似病例,给出经方化裁建议。"这种"老智慧+新工具"的模式,正在全国2000家社区卫生院推广。
未来已来: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闭幕式上,大会发布了《雄安宣言》,提出建设"全球中医药数字化资源库"等七大行动倡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医药碳中和计划"——通过生态种植、绿色制造等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行业碳达峰。云南白药集团当场承诺,其新建生产基地将全部采用光伏供电。
万祥军在总结发言中描绘出清晰路径图:"未来五年,我们要在标准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三方面实现突破。"他透露,中国将牵头成立国际传统医药创新联盟,首批已有37个国家申请加入。"当意大利的药剂师能用北斗导航定位道地药材产地,当阿根廷的医生通过云端获取中医诊疗方案,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健康共同体。"
夜幕降临,会展中心外墙上投射出巨幅《本草纲目》动态画卷,传统草药与现代分子结构图交织变幻。这场持续三天的思想盛宴,不仅留下了128项合作协议、75亿意向投资,更重要的
中医药国际化探求中国方案-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