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大健康医药
两会解读“药食同源”发展趋势-万祥军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6-17
【阅读】91 A+A-

两会解读“药食同源”发展趋势-万祥军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

春风骀荡,万象更新。3月4日至11日,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场承载着14亿人民期待的春天之约,犹如一场及时春雨,滋润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全国工商联执委、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在为期八天的会期中,"银发经济""药食同源""食育立法""新质食品资源"等关键词如璀璨星辰般频频闪耀,不仅勾勒出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彰显出对国民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些议题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战略智慧。

万祥军指出:“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药食同源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他表明: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持续推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和健康意识的普遍觉醒,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产业融合的浪潮更如同催化剂一般,推动着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食品科技的完美邂逅。如今,药食同源产品已突破传统形态的桎梏,以即食型、功能型、个性化等多元化形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守护国民健康的"隐形卫士"。这种"寓医于食"的东方智慧,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1 两会热议看点:“药食同源”产业政策红利释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药食同源产业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指出,当前我国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然而研发创新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迈向更高水平。针对现存问题,石聚彬提出多项振兴药食同源产业的建议:

在推动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我们着力构建三大核心支撑体系:首先,在研发创新领域,我们以专项基金为引擎,撬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杠杆。通过设立规模化的科研专项资金,重点突破功效物质作用机理、生物活性评价等基础研究瓶颈;

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技术团队与龙头企业深度耦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闭环创新链。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使实验室的突破性发现能够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其次,在人才培养维度实施"跨学科+"战略。支持高等院校创新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开设融合食品工程、中药炮制学、分子营养学等学科的药食同源特色专业方向;通过"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企业定制化课程等模式,锻造既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又精通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新型复合人才。

特别注重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研发梯队,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持续智力支持。最后,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加快制定《药食同源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原料道地性鉴别、炮制工艺参数、GMP车间管理等21个关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控;

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功效评价体系,采用HPLC-MS等现代分析技术,明确人参皂苷、黄酮类等特征活性成分的定量标准,规定不同剂型产品的生物利用度阈值。通过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安全性和功效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提交《关于推进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围绕“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建设、监管优化、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为推动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四位一体"的系统化发展路径,形成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监管护航、科普助力的良性发展格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要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杠杆,撬动高校的科研资源、企业的市场敏感度与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共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这类平台要突破传统研发模式,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无缝对接。标准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需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框架,包括原料种植(GAP)规范、生产工艺(GMP)标准、产品质量(USP)标准等三维度标准矩阵。

特别要注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指纹图谱、分子标记等先进技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产品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品质,显著提升产品的科技溢价和市场竞争力。监管体系创新要体现"双属性融合"的特点。鉴于药食同源产品的特殊性,监管部门需创新监管思路,构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的新型监管模式。

建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同时要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实施重点监管,形成精准化、差异化的监管格局。

科普宣传要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采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策略,线上打造科普短视频、互动H5等新媒体内容,线下开展"药食同源进社区"等体验活动。重点要厘清药食界限,既强调其养生价值,又避免夸大疗效,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通过建立科普专家库、编制统一宣传手册等方式,确保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当前中医药康养服务产品及内容模式较为单一,适老产品稀缺,特别是药食同源产品,存在开发利用不充分、推广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张伯礼院士围绕 “加强中医药服务转化,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提出具体建议:

1、构建中医药特色的老年服务转化示范区:吸引产学研多方合作,探索中医药服务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示范区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研发并推广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中医药服务在老年市场的拓展;

2、设立专项研究与推动成果转化:加大对中医药应对老龄化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中医药在老年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优质的中医药适老产品更快进入市场,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3、构建老年共病中医药防治体系: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发的特点,构建国家战略主导的老年共病中医药防治体系,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合中医药资源,提升对老年共病的防治能力,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福祉;

4、推广适老产品应用:将中医食药同源食品、药膳、中医药辅助康复器械等融入社区养老中心等康养机构,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专属食品,提供健康养生服务和知识普及,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02 体重管理元年:“膳食干预”让全民减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方式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引导国民科学减重,2024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 16 个部门,正式启动 “体重管理年” 活动,并印发《“体重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 2024 年起,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广泛的体重管理支持环境,显著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与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逐步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问题。

2025年是方案全面推广的关键年,各地积极出台具体措施,体重管理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从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到社区组织健康活动;从学校推行健康教育,到企事业单位关注员工体重健康,“体重管理” 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在肥胖干预和治疗上,所有减重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涵盖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而“膳食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手段。

膳食干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能量饮食,二是均衡膳食模式。除了减少能量摄入,还要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性,确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均衡摄取。在一日三餐食物选择上,优选全谷类、新鲜且低升糖蔬果、新鲜肉类与低脂奶类等。

两会解读“药食同源”发展趋势-万祥军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