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对弈下中企战略校准与破局之道-周荣江 | 国际科学院组织
在全球化浪潮的起伏中,关税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关键棋子。2025年,全球关税挑战如同逐渐升高的气温,给国际贸易格局带来了诸多变数,尤其在保护主义思潮有所回潮的大背景下,各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日益频繁且复杂。
中国智库·国家智库推荐候选研究员、国际科学院组织研究中心推荐候选研究员周荣江认为:这既为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敏锐洞察关税变化的深层逻辑,精准校准出海战略的航线,已成为关乎未来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核心命题。
全球关税挑战的现状与影响:
从经济理性到地缘政治的嬗变
2025年,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裂变。美国特朗普政府以“解放日关税”为名,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25%的关税,并引发多国连锁反应。这场关税热战不仅是贸易摩擦的升级,更是全球价值链主导权的博弈。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美股、港股、日经指数单周跌幅均超10%,而中国对美反制措施同步升级,标志着全球化正从经济理性转向地缘政治主导的新阶段。
关税背后的深层逻辑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构全球供应链,削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经济脱钩”策略本质上是“吉尔平困境”的体现——发达国家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担忧新兴国家崛起威胁其霸权。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工具箱包括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其核心目标是整合美国本土供应链,巩固技术霸权。然而,这一策略也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二元分化:美国体系与中国-欧盟体系的对峙逐渐成形。
保护主义的幽灵再现
2025年,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保护主义思潮再度涌动。一些发达国家以所谓的“经济安全”为幌子,频繁运用关税壁垒来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以美国为例,自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启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在2025年仍有余波,不仅对传统的钢铁、铝制品等行业加征高额关税,还对新兴高科技产业设置重重关税障碍。
近年来,美国还不断以“供应链安全”为由,对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产品加征关税,试图借此重塑制造业供应链格局,确保本土产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这种政策导向无疑给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需要,关税政策也逐渐趋紧。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国家试图通过提高关税门槛,减缓国外产品对本土新兴产业的冲击。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些亚洲和南美国家为保护本土刚刚兴起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这给中国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了阻碍,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进入策略。
区域化与多边化的博弈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贸易协定(RTA)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各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规避贸易风险的重要形式。2025年,区域化贸易模式不断深化,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区域化框架内,成员国之间通过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试图构建更为紧密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然而,在区域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多边贸易体制(WTO)的权威性却面临挑战。在平衡各国利益和发展需求方面愈发困难。美国等部分国家多次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成员的遴选,导致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陷入瘫痪,这使得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成本和时间大幅增加,全球关税规则和贸易秩序的稳定基石受到冲击。区域化与多边化博弈,让中国企业在制定出海战略时需要兼顾多重规则和环境,增加了战略布局的复杂性。
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
贸易摩擦已成为全球关税挑战的一大特色。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局限于双边关系层面,更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同时,还试图联合其盟友形成对中国贸易的“围剿”。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在一些领域也调整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政策,甚至采取了相似的贸易限制措施。
这种连锁反应不仅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使得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上下游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波动、物流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中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产业链布局,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市场机会,以应对关税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
关税风云企业挑战:
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出海战略面临考验
成本压力如影随形
关税调整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成本上升的窘境。以纺织行业为例,部分非洲国家对进口纺织品加征关税后,中国纺织品企业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原本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被打破,企业不仅失去价格优势,还可能因关税的增加导致订单流失。同样,机电设备行业在遭遇加征关税时,企业用于研发投入、产品升级以及市场推广的资金也会受到挤压,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步伐变得举步维艰。
成本压力的增加并非简单的数字上升,还体现在产业链的整体重构上。为应对关税,企业可能需要重新寻找生产基地、调整供应链布局,这一过程涉及高额的搬迁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协调成本等。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规避关税风险,将工厂从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至内地或东南亚国家,但在转移过程中遇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政策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在短期内大幅增加。
市场准入难度加大
关税政策调整使得中国企业进入部分高端市场的难度显著增强。以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为例,欧美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对进口的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设置高关税和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承担高额关税成本,还需面对漫长而复杂的注册审批程序、严格的质量体系认证要求等。
即便在传统优势领域,中国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准入难题。在家电制造业领域,巴西为鼓励本土产业,大幅提高进口家电的关税,同时加强了技术标准限制,要求家电产品需通过本地化的能效测试和认证标准。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打开巴西市场增添了重重障碍,企业需要在满足国内生产标准的同时,还需重新适应国外复杂多变的技术和法规要求。
供应链韧性面临考验
关税调整带来的最明显后果之一,是全球供应链的动荡。贸易壁垒使全球供应链被迫调整,许多企业为了避免关税风险,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这一过程中,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以汽车产业为例,在零部件供应方面,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中国零部件企业为维持业务,不得不开拓除美国外的其他市场;
但新的市场合作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建立信任和适应规则,这可能导致零部件供应的延迟或不稳定,进而影响到整车企业的生产和交付。不仅如此,关税引发的关税差异和货币汇率波动,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巨大风险。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不仅要考虑关税对成本的影响,还需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调整供应链策略,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还有合规与信任危机。欧美加强数据安全、ESG(环境、社会、治理)审查,企业需应对更复杂的本土化要求。
校准出海战略: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突破关税壁垒的多维路径
面对关税壁垒与价值链重构,中国企业亟需从“战术性出海”转向“战略性全球化”,以系统性思维重塑竞争力。
区域化的深度嵌入与区域战略布局
面对全球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应深度嵌入区域贸易协定体系中,以区域化推动全球化发展。以RCEP为例,这一协定为成员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RCEP框架下的关税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强与区域内的深度产业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中国可以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投资,特别是汽车制造和消费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关税壁垒,还能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拓展区域市场份额。同时,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RCEP内部的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的双轮驱动
创新是企业应对关税挑战的永恒主题。中国企业必须坚定推动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的双轮驱动战略,以技术和品牌赋能企业出海。在技术创新层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自主可控。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应聚焦电池技术研发,提高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能有效减少对国外零部件和技术的依赖,降低因关税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
在品牌塑造方面,中国企业应注重通过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以家电行业为例,海尔通过长期的品质坚持和全球服务网络的构建,在欧美等高端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学习这种品牌建设理念,注重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传播,使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美誉。
多元化供应链的构建与产业链的重塑
为应对关税调整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必须构建多元化供应链,降低对单一市场或供应商的依赖。以电子通信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不仅要关注东南亚的成本优势,也要考量欧洲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在构建多元化供应链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实时监控供应链各环节的动态变化,提前识别并应对潜在风险。例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要密切关注价格波动和供应稳定性,并通过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防范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同时,企业需要推动产业链的本地化重塑。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周期,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本地化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底座”
AI驱动的全球运营
跨境电商企业利用AI优化选品、客服与物流,TikTok通过算法推荐在东南亚实现爆发式增长;腾讯云、华为云则为海外企业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其敏捷化运营。
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
人民币融资因利率稳定、汇率风险低,成为跨境投资的首选。大华银行通过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帮助客户降低资金成本;政府亦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政策智慧与外交资源的灵活运用
在全球化的关税挑战中,政策的智慧引导与外交资源的合理运用是中国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政府层面,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层次政策对话,推动多边和区域贸易规则的优化与完善,为企业出海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企业自身亦需提升应对关税政策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例如,积极利用我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FTA),当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时,企业可以通过与东盟、智利、新西兰等自贸区伙伴国的贸易往来进行市场转移和资源配置。
同时,企业应深度借助外交资源,拓展对外合作渠道。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经验为例,中国企业通过与目标市场国家的政府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等务实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自身在东道国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影响力,为企业出海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化展望:
中国企业出海催生完整的服务生态
站在2025年全球关税挑战的风暴眼中,中国企业的出海征程充满波折与希望。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输出。泡泡玛特在泰国授予LABUBU“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黑神话:悟空》全球热销,标志着中国文化正从“产品输出”升级为“价值输出”。文娱、游戏等产业有望成为出海新引擎。
服务生态的完善与升级。从法律服务到人才招聘,从支付结算到物流仓储,中国企业出海催生完整的服务生态。例如,Atlas通过全球雇佣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破解“招工难”与跨文化管理难题。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协同。关税压力倒逼中国深化内需市场改革,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华为在5G、鸿蒙系统的突围证明,内修技术、外拓市场的“双循环”模式,是应对全球变局的最优解。
在这个全球化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中国企业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以变革与创新为桨,以合作与共赢为帆,不断校准出海战略,积极寻求突破,方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可以预期,未来随着全球贸易规则的逐步完善、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企业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强大实力。从智能制造到绿色发展,从数字贸易到跨境电商,中国企业将以更加开放、灵活、坚韧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韧性时代的全球化新范式
2025年的关税热战,既是中国企业的“压力测试”,也是重构全球竞争力的契机。从供应链的“柔性布局”到品牌的“价值跃迁”,从技术的“自主可控”到文化的“软实力渗透”,中国企业正以韧性重塑全球化规则。
未来的出海战略,不再是对抗地缘政治的权宜之计,而是以开放、包容、创新为核心的长期主义征程。正如达利欧所言:“危机是系统失衡的纠偏机制。”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若能以全球视野校准航向,必将在新秩序中占据制高点。
关税对弈下中企战略校准与破局之道-周荣江 |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