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新职业形态博鳌论坛观点-曾毅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热烈氛围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领袖、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发展的新趋势与挑战。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教授的发言,尤为引人深思。他提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人类对工作未来的深切焦虑。
这种焦虑源于一个共同的认知:技术革新旨在提升生产力,而生产力的飞跃往往被误解为对人力需求的减少,从而引发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然而,曾毅主任强调,这样的担忧虽有其合理性,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并未导致人类劳动力被彻底取代,反而催生了新的职业形态和工作机会。
他以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例,指出尽管AI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情感分析能力,能够在特定场景下精准识别并响应人类的情感信号,但这并不等同于拥有真正的情感理解能力。情感理解,这一人类独有的复杂心理过程,涉及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道德判断及价值观体现,是现有AI技术难以企及的。
因此,即便AI在数据处理、决策制定等方面展现出超乎想象的能力,它也无法完全替代那些需要深度人文关怀、创造性思维和复杂社交技巧的工作岗位。相反,AI的广泛应用正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催生出诸如AI训练师、数据科学家、伦理顾问等一系列新兴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曾毅主任进一步阐述道,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亚洲乃至全世界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共同愿景。这一愿景强调,技术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而非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为此,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确保技术发展的道德导向,成为了当务之急。
转向博鳌亚洲论坛的另一亮点——会址东屿岛的全面“零碳”排放实践,这一变革不仅是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从2019年的1.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4年的全面零碳,东屿岛的这一跨越性成就,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与不懈努力。
实现零碳的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东屿岛现已完全依赖于绿色新能源供电,光伏和风电成为了岛上的能源主力军。据电网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岛上绿电发电量高达3000多万度,远超岛上实际消耗的2000多万度电能,这不仅确保了岛上能源的自给自足,还有富余电量可供调配,为周边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绿色能源应用提供了示范效应。
为实现零碳排放目标,东屿岛上的基础设施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从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到交通系统的电动化改造,从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每一项措施都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岛上的建筑普遍采用了高效节能材料,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公共交通系统全面电动化,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而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的建立,则有效缓解了岛上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屿岛的零碳实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海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作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东屿岛的成功不仅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了一个绿色、低碳的会议环境,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它向世界展示了,在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驱动下,人类社会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未来。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深刻探讨,还是东屿岛零碳实践的生动展示,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引领下,人类社会将不断克服挑战,迈向更加繁荣、公平、绿色的明天。
催生新职业形态博鳌论坛观点-曾毅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