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谋定全产业带-农业健康·两会:张艳建言支持力度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权采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需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精准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相关农业资金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有热情、有干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在辽全国人大代表张艳提出了加强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扶持力度,但主产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产粮大县难以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影响了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张艳表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需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精准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相关农业资金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有热情、有干劲。
张艳表示,国家粮食主产区由于受到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等政策的限制,产业单一、发展滞后、财力匮乏。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不高,很多粮食主产区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支撑了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繁荣发展,“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尴尬境遇长期难以有效扭转。“东北、内蒙四省区是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南猪北养’的主要落脚点。但产业转移导致巨大的环境风险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环保和财政的多重压力。”张艳说。
“要利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机会,继续强化优势,推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张艳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覆盖面,探索对产粮大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国家调整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提高利益补偿标准;探索对产粮大市的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市、县两级种粮积极性;
对产粮大市和产粮大县,应根据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统一标准(统一系数)同等对待,不要因地区而产生补偿差异。中央财政应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粮食主产区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特别是收入保险试点范围,降低配套比例,激发产粮大县的参保积极性,尽可能增加中央均摊比例,降低市、县两级配套比例,或者取消地方配套。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合理增长机制;
取消地方配套比例;探索根据粮食播种面积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张艳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自颁布至今已实施6年,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绿色生态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
此外,张艳建议,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引入主销区财政收入按比例反哺粮食主产区机制;加大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
国家粮食安谋定全产业带-农业健康·两会:张艳建言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