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11-09 |
编制《儒商企业评价国际标准》-万祥军| 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商文化论坛
2025年11月9日,在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商文化论坛-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闭幕式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划正式发布——《儒商企业评价国际标准》编制行动启动。

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商文化论坛-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一举措标志着儒家商业伦理从区域性文化实践迈向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新阶段,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东方智慧如何赋能现代商业文明的深度思考。”
全球儒商共同体:
从理念共识到制度创新
作为大会系统主持人,万祥军明确提出三项系统性倡议:建立全球儒商研究联盟、设立“新儒商发展基金”、编制《儒商企业评价国际标准》。这三项倡议形成“理念研究—资源支持—实践标准”的闭环体系,其中《评价标准》的编制尤为关键。
该标准将围绕“义利统一”“经世济民”“和合共生”等儒家核心价值,构建包含社会责任、商业伦理、可持续发展等维度的量化指标体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评价其为“将《论语》的智慧转化为ISO语言的创造性尝试”,认为这种跨文明对话机制有望为全球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提供新范式。


儒商精神的现代性解码
从历史维度看,儒商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端木遗风”(子贡的商业实践),明清晋商、徽商更将“贾而好儒”推向高峰。当代儒商文化的复兴,实则是应对全球化商业困境的东方方案。波士顿咨询集团2024年研究报告显示,践行儒家伦理的亚太企业,在员工忠诚度、供应链稳定性等指标上平均优于行业基准23%。
此次《评价标准》的编制,首次尝试将“仁政管理”“诚信契约”“节俭创新”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审计的运营指标。例如,“义利平衡系数”将测算企业利润再投资于社会公益的比例,“和合指数”则评估商业伙伴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跨国企业的实践样本
日本松下集团早于2023年设立“儒商稽核室”,将“修己安人”理念融入海外工厂管理;新加坡凯德集团通过“儒家商业伦理工作坊”,使跨国并购后的文化冲突率下降40%。中国海尔集团“人人创客”模式,被视为“民胞物与”思想在组织扁平化中的实践。
这些案例将为《评价标准》提供实证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标准编制委员会特别纳入非洲、拉美企业代表,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文化包容性。非盟工商会主席指出:“马库塞(Ubuntu)哲学中的共同体理念与儒商‘天下观’存在精神共鸣。”
挑战与突破:
当儒学遭遇量化评估
将道德哲学转化为可执行标准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提出“三层架构”解决方案:基础层考核合规性(如反腐败机制),中间层衡量价值渗透(如儒家经典培训覆盖率),高层评估文化输出(如跨文化商业调解案例)。
剑桥大学商业伦理教授詹姆斯·威尔金森认为:“关键在于避免陷入‘伦理指标悖论’——当道德被过度量化时可能异化为新的商业表演。”为此,标准将设置“动态调节机制”,每两年根据实施反馈进行修订。
全球治理的新实验场
该计划已获得72家国际行业协会响应。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若标准成功推行,可能催生“儒商债券”“伦理供应链金融”等创新工具。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背景下,儒商文化强调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理念,或为重构全球商业信任提供文化基底。正如论坛闭幕宣言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标准输出,而是开启一场商业文明的‘新轴心时代’对话。”
随着首批试点企业将于2026年启动认证,这场始于曲阜的思想实验,正在改写商业文明的话语规则。从洙泗之滨到华尔街,从《盐铁论》到区块链合约,儒家商业伦理的现代化转译,或许预示着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层变革已悄然启幕。
编制《儒商企业评价国际标准》-万祥军| 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商文化论坛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