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5-25 |
活菌数量和质量需要重点规范-汪来喜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在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的成就,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2025年5月13日,河南郑州召开的粮食安全主题发布会上,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汪来喜教授的发言,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型。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汪来喜,新华社河南分社刘振鑫主任,微生物肥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仝振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菌安天下发明人胡鉴;
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邹文娜,广西沃森菌安天下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卢亿,农民日报、中国农资传媒、农资导报、中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都市报、河南电视台大象新闻、河南日报、今日河南、中原作家等媒体及全国区域总代理及经销商一起参与见证了此次新品发布启动仪式。
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汪教授强调的"耕地质量是命根子"观点,直指当前农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中低产田占比高达70%,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欧洲同类耕地的60%。这种现状倒逼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升级——通过微生物菌肥技术修复退化耕地,已在山东、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实现化肥减量30%的同时,使小麦蛋白质含量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减量提质"的转型,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观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效益型的跨越。
微生物技术的杠杆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最新实验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升40%,这种"土壤微生态重建"带来三重效益:一是减少氮磷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2024年长江流域试点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下降18%;
二是提升作物抗逆性,河南周口示范区玉米在干旱天气下仍保持亩产650公斤的稳定产出;三是改善农产品风味物质积累,陕西苹果示范区果实糖酸比优化23%,市场溢价达30%。这种"一剂多效"的特性,使其成为突破耕地红线约束的关键技术。
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微生物菌剂产业正催生农业价值链条的重构。在政策端,2024年《土壤健康行动计划》将菌剂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60元;在市场端,中化农业等龙头企业建立"菌剂+订单农业"模式,推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在科研端,中国农大与德国拜耳共建的微生物组学联合实验室,突破菌种定向驯化技术。这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使我国微生物菌剂研发机构占比从5年前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18%,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年复合增长率达25%的追赶速度令人瞩目。
质量安全的标准之战
针对行业乱象,汪教授特别指出活菌标准的规范化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产品活菌数从0.5亿/克到20亿/克差异巨大,农业农村部正在制定的《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将实施分级管理,要求功能菌株必须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备案。这种"技术+标准"双轮驱动,保障了云南普洱茶区、东北黑土带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菌剂应用效果可追溯、可评估。
在全球农业向"碳中和"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微生物技术构建的"土壤-作物-食品"健康系统,正在改写传统粮食安全的内涵。正如汪来喜教授所言,当每亩耕地减少10公斤化肥却能多产出50公斤优质粮时,我们守住的不仅是18亿亩红线,更是14亿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的发展权。这场始于土壤微生态的农业革命,或将重塑未来三十年的全球粮食竞争格局。
活菌数量和质量需要重点规范-汪来喜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