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原创评论
谁忽视历史谁就失去现在 辟谣需要进入“新常态”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993 A+A-

谁忽视历史谁就失去现在 辟谣需要进入“新常态”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谁忽视历史,谁就失去现在”,把这句耳熟能详的句式放在舆论领域,同样可以生发出很多箴言,比如“谁忽视谣言,谁就失去稳定”。之所以是箴言,是因为有大量现实案例支撑着它,而且充满切肤之痛,几乎没有例外。

从福建厦门辽宁大连PX散步、四川什邡民众反对钼铜项目到日本地震后国内抢盐风潮、湖北石首命案连锁群体反应……几乎在大量群体性躁动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谣言——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人们只知道它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2003年的非典,可谓“谣言”之乱的一个顶峰,从那以后,“信息公开是谣言的天敌”终于成了一个常识,最终促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很火的词不断登上各种公共舞台——辟谣。

就像一位刚刚结婚的青年,面对婚姻后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明知离不开却又常常手忙脚乱。“辟谣”就是这样,远远看去“谣言”不过一则假话谎言,只要惊堂木一拍、威严庄重地公布真相,谣言自然灰飞烟灭,失去定海神针的东海龙宫立刻恢复秩序;可是真正与“谣言”短兵相接、博弈对垒时,才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容易。

在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中,勒庞向我们阐释了群体心理:谣言的背后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群体心理,它往往是缺乏理性的、充满想象的,它对寻常普通的一面往往视而不见却对离奇、非同寻常的现象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传播甚广的谣言背后有一种深重而广泛的不信任感存在,这种怀疑对那种稀松平常的“辟谣”很容易建起隔离墙。

所以,“辟谣”在传播工具愈加便捷、思想日益多元、信息不断呈现爆炸状态的背景下,就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活,需要升级换代,进入“新常态”。谁忽视辟谣的技术含量,谁在辟谣上墨守成规,谁就可能会被谣言折腾得寝食难安——这不是危言耸听。

类似的例子几乎随时都在上演,微博上的吐槽、朋友圈的戏谑、饭桌上的嘲弄,往往都是“辟谣”失败的证明。

辟谣需要哪些技术?限于篇幅,只能略谈一二。 

大凡有谣言存在的公共事件,权威官方辟谣的目的主要是释疑解惑,让真相赶走谎言、稳定人心和秩序。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让民众相信你,即建立信任。学者郑也夫在《信任论》中说,“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因为它“使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确定性”。社会学家巴伯更进一步,“在社会控制中权力若要充分甚至最大程度有效,就必须有信任在其中”。好了,现在就可以来谈谈如何让辟谣达到信任的目的。 

辟谣必须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律。在某件公共事件上,不是所有权威部门的信息公开都叫辟谣,当国家能源局原局长遭举报后,能源局有关人士的匆匆“辟谣”事后证明反而是替谣言推波助澜。一个遵循程序和规律的辟谣模式,至少要包括以下部分:权威部门和人士、内容方式须遵守法治原则、辟谣者与相关当事者无利益牵涉之嫌、有逻辑和证据支撑。 

此外,辟谣的措辞用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辟谣不是公布政策、发号施令,而是一种心理疏导、信息传播的人际交流、科学实践,因此其遣词造句须避免程式化、模糊化,其辟谣姿势须避免冷漠、居高临下。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在其著作《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里作出一个论断: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远未能消灭谣言,它只能使谣言更加专业化。是啊,当谣言越来越专业的时候,辟谣还不与时俱进、升级换代进入“新常态”,结果就只能像段子所言: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纪了。  (作者系华商报评论员)

谁忽视历史谁就失去现在 辟谣需要进入“新常态”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