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者手记
最好的去路最好的姿态 李军奇:一个迷茫的“土皮”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288 A+A-

最好的去路最好的姿态  李军奇:一个迷茫的“土皮”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阅历李军奇求学于长安,入行于长沙,辗转过电视、周报、日报和网站,人到中年一猛子扎入 289号大院。无玉树临风之文章,有胡乱读书、深究人生困境之爱好。主动灵活的资源组织能力令采访如鱼得水、深入精准;有全局、有细节、有观点、有故事的文本写作力透纸背;兼顾稿件汇总、图片风格、版面节奏、专题逻辑等方面的编辑工作张弛有度;有条不紊、守时而有礼的工作作风为编辑部同事做出榜样……采访、写作、编辑,再加上工作作风,李军奇为全面型的优秀媒体编辑做出范例。

干脆说破吧,媒体这行当,亦有偶像与实力的两派招牌。战旗猎猎,城头变幻,这些年叱咤江湖的新闻大侠,莫不傲立于某面旗帜下。间或有偶像兼实力派的,左右游走,通吃天下。

以娱眼观之,我等以残疾之躯迈入新闻之门,真是自不量力,前途显然惨淡。

最好的去路

昔日闯荡江湖,实在是歪打正着。毕业后,慕名前往某知名卫视,鉴于暗无天日的幕后生涯,实在辜负乡亲的期待(他们总是惋惜地说在电视上看不见我的脸与名),于是仓皇出逃,让自己的名字开始踏实地印在一家报纸上。当年在大学积攒的青春怒火,如机关枪一般扫射,我找到了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老实说,那时能踏入电视大门,真是佩服了那个招我进去的总制片人 ——居然敢将一个普通话蹩脚、面相乡野的人纳入帐下。崔永元看了,也会偷笑的。

而后,离开媒体,又回来。必须承认人和人是相同的。譬如必要的名利追逐,譬如对安全感的向往;但也必须承认,人和人还是不同的。这不同,不必用牛逼之类的词汇去美化,而应用人性的参差多态来解释。我喜欢有点动荡的舒适。心火不能萎了,哀莫大于心死,大致说的是这个意思。

借用一段《龙过鸡年》里黄秋生老师扮演的臭流氓说的话:“哥虽然没什么钱,但十亿八亿的还真没放在眼里。”顿了顿,再说:“但二十亿哥就放在眼里了。”这二十亿,在我看来,就是有点分量的追求。

一日,与身处南方大院的老友无意聊起个人的职业想法,他倒痛快,“到我这里来吧”。一句话,勾起了我的斗志。

感谢妻子的理解,她的放手,更让我感到出走的为难。夫妻之道,由信任而派生出的支持,最能赢得感情的回馈、婚姻的醇美。她肯定有百般不舍,但她相信我不是一时的冲动。我甘愿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艰辛。

朋友的信任与召唤,妻子的理解与放手,坚定了我南下的信心。但说实话,对于一个将近中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能在一份男性精英类杂志做些什么,我一直忐忑。前段人生必须清零,如今没有可依仗的资源,加上向来对这份杂志的敬重,使我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但无论如何,289号,我来了。

在本命年南下拼搏,在某个朋友眼里,委实是个不要命的举动。但说老实话,有些事情真是命中注定的,仿佛一个潜伏的铁锚,浮起水面,是不出意外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缘分。在大学,与好友写过《南方周末》的读者调查报告;工作期间钻研过周末的种种写法;亦在周末发过一篇不甚理想的稿子;2001年,亦陪同领导参访南方大院,拜访低调的沈颢。这些与南方大院的片段接触,勾画出我理想中的向往,但这只隐藏心底的“铁锚”,模样模糊,更不知何时起锚。

2011年的 4月 16日,一天来了。不过,人进中年,作为老炮,我已学会无视自己的相貌。

最好的姿态

没有停歇,我开始了南下的奋战。加班成了我的日常形态。很快,做了人生第一个 PPT(这个从公关公司流传出来的最浪费心力的魔鬼),学着做杂志的封面专题。喜欢这里忙中的轻松,或者说外松里紧。这里,没有“某总”,只有“某老师”。

我“总”是忙着,“总”在办公室;人人皆我老师。

寻找个人的擅长领域,调整个人的状态。人生需要代表作。代表作,不只是事业的巅峰之谓,还应有做人的圆润,譬如处事的厚道、家庭的和睦。我一样都不想少。我不是狂人,我只想抵达个人想要的状态——这状态,不以他人为标尺,只以个人的满意度为秤砣。

2012年,杂志改版,它更乐意做一本中国的《名利场》。“在这里,读懂精英阶层”。我惶恐地承担地制作封面专题的重任。记得第一期做经济学家这个选题时,老大再三强调,拍不到图片,选题就是失败。我是怀着炸碉堡的壮烈心情北上采访——如果此役失败,我打好背包走人。

与主办方沟通,与摄影师沟通;如何拉人拍照,自我介绍,我与同事一遍遍操练。同事说我的过分小心,都有点强迫症了。所幸,厉以宁、高尚全、张维迎,都来了,都被拍到精彩的图片;也专访了华生等经济学家。

头炮基本放响,它以原创的个性图片与有细节的特稿写作奠定了杂志介入精英人群的力度与深度。更深入,更生动,于是成了一期期封面专题的努力方向。如何找选题,如何说服领导,如何拍到精美的图片,成为年度最大的焦虑。

从没有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总在他城。一日和一家媒体的兄弟聊天。他始终彷徨,苦闷工作近十年,依然以码字为生。他有点艳羡有点叹息某些同行的神通与收入的可观。其实,这始终是新闻从业者的沼泽地。

媒体,尤其是那些市场化媒体,在转型期的中国,自觉担负起

望者与监督者的职责。你可以说这是生存的迫使(其实,基于经济的逻辑,更能让监督与批评持久与自觉。至于敲诈与商业谄媚,那只是衍生问题。充分竞争,必然更优秀者脱颖而出),也可以说是勇于担当的士大夫传统。处于其间,有职业追求的记者,以青春与理想做笔,随着家庭的成立与挫折的增加,职业的厌倦与瓶颈期悄然而至。如何处理,似乎在当前的国内,没有解决方案。

作品名称:暗战——庙堂经济学家的权力交锋

刊载媒体: mangazie |名牌

发表时间:2012年 1月号

作品影响:这是杂志改版后的第一期封面报道,客观地展现当前主流经济学家之间的明争与暗斗,精准地勾画了几代经济学人的学术传承与权力谱系。刊发后,相关学人索取杂志,对杂志的客观报道表示认可。

作品名称:奢玩——富豪玩具竞速中国

刊载媒体: mangazie |名牌

发表时间:2012年 8月号

作品影响:超跑、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生产、销售、富豪,三个行业,涉及 9类人群,我们尝试以故事与细节勾勒出物欲时代富人最顶级消费的趋势与真相。读者反应:如此特稿,采访扎实,线索清晰,结论有趣。

 作品名称:九二派——新士大夫涅之旅

刊载媒体: mangazie |名牌 

发表时间:2012年 10月号

作品影响:1992年左右从体制内走出的官员、学者,成为当时市场经济热潮的热烈推动者。时至2012年,他们成为商界与社会中坚。他们怀有家国抱负,虽是新“士大夫”,但亦是速成的。在微博上, “92派”“自我流放”、“流放者归来”这个话题,经杂志传播,得到了热烈讨论。

 其间,我们又谈起外界传言的某杂志培养机制的良善与宽容。似乎美誉过多,观察日久,发现这样的机制并没有倒映于杂志质量的提质上。这让我有点怀疑观察者的客观性。

一番叹息,顿起人生退意,突然催稿的提示铃声闹起,一阵寒颤。一番斟酌,发一段微博励志:“过好自己。世界上有千万千幸福的路,不要强行羡慕他人。重蹈别人的幸福道路,收获的从来是不满足与遗恨。”

做个“土皮”容易吗

尽管贾彰柯专门撰文提醒,成名人物不必诗化自己的过往。但毫无疑问,贾彰柯在各种场合都不自觉地缅怀着一个县城青年街头迷茫与内心单纯的青葱岁月。县城人际关系的直接与简白,县城生活的单调与暧昧,县城文化相对的粗鄙与功利,对于走出县城的回望者而言,是一种大都市难以寻觅的温情记忆。这种温情,往往孕育了县城青年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对庸常人生的批判,对个人前路的迷茫。我向来以为,迷茫是一种使生命保持奔跑状态的基本要素。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又开始讲述自己出身的理由。迷茫如胎盘,滋养和决定了我的心气——不服输,不安于舒适。

相对县城青年的,是小镇青年。这是一群深入农村,亲近乡野而又在组织形态上靠近城市生活的半县城青年。他们往往被城市俯视,而又甘心被乡村化的中间阶层。小镇青年可以不务农事,但调情的姑娘,可能是临近村庄的小芳;小镇青年可以惹事街头,但磨拳霍霍的对象,或许是比自己高几个辈分的同宗同族。

小镇青年和县城青年,都是城市侵犯村野的凌厉打手。他们满身风尘,听得懂空旷的田野大风,嗅得准腥气浓郁的大地体味。与粗糙的自然为伍,和简单的物质往来,身上多少会残留无知无畏的霸气与乡土宗亲的礼数。既能逃离农事,又可近嗅花草;既怀改造人生之雄心,又有高远的享受精神的人文情怀。显然,这些特色,是大都市青年成长史中的缺憾。

关于小镇青年与县城青年的精神发育史,集团兄弟刊物《城市画报》有个精彩结论——从土皮到雅皮。这些散发这泥土气息的非大都市青年,正以其生猛的对人生的进取之力,拓宽了当代城市生活的胸怀,钻探着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深度。这些雅皮们,日益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流英雄。

很遗憾,我无法归类。我出身于农村,但父亲常年工作于外。工人之子,乡土生存。记得少时填表,到了“家庭成分”之栏,我常犯难。写“贫下中农”吧,感觉土得掉渣,哪有“贫下中农”拥有当地第一部收音机与自行车的?写“工人家庭”吧,又天天看见母亲像男人一样干农活。于是我经常在“贫下中农”和“工人家庭”蹦跳。那段父亲来信了,问候我了,我就写“工人家庭”;那段时间农活多了,我被母亲骂了或者被爷爷夸奖了(“贫下中农”的名分反正是爷爷争取的),我就写“贫下中农”。我的这种机会主义的骑墙做法,还好没被班主任揭穿。

像我这种一脚扎入泥土,一脚伸向城市的孩子,在广大中国,应该不算少数——父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祖国,从此洗脚上田。很可惜,那时出门的男人基本成家,未成家,老婆都会找个老家的,于是大本营留在农村。有门路的,过若干时间,将家属的户口迁往城市,即使老婆没有工作,但家庭彻底与农村划开界限。没门路的,开始了几十年的两地奔波。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回家,我和姐姐们长时间的兴奋和远距离的奔袭——车站离家十里,这对一个不足十岁的少年而言,有点长征的味道。父亲大包小件,足拉一三轮车。长时间不见父亲,有点胆怯。长年在外,父亲没有学会如何亲近自己的儿女,这是我们姊妹对父亲隔膜的原因所在,这也使得自己在性情养成上,个性过于偏执,怒从心中起,恶也易自胆边生。想想,这种人格,还真是一般人心目中的记者人格。

家长一方在外的乡土少年,容易诱发对山外世界的想象,容易改造乡土的胎记。比城镇青年更诚实与拘泥,比县城青年更寡闻与笨拙。这是一群比小镇青年更泥土的“土皮”。

总有一些“土皮”肆无忌惮,即使穿行在都市,也无法“雅皮”——形象依然落魄、精神依然迷茫。在偶像与实力派的“新闻骑士”之间,“土皮”无法归类,他没有偶像派的玉树临风,没有实力派的一剑定乾坤。“土皮”,充其量只能算“逍遥派”。做一块质朴的“土皮”,也挺好,尽管,这个“土皮”,时常迷茫。

(作者系名牌杂志记者)

 ■微笑“硬汉”

王思尹

世纪初刮过一阵“食草男”风潮,男人开始蓄发护肤,读书玩物。温文尔雅的忧郁哲人和天马行空的科学极客(geek)成了性感男人的全新标杆。然而女人善变,未满 5年,万千女性对软软糯糯的男子就已饱食过度,纷纷抱怨男儿不硬,国将不国。

能够被套上“硬汉”二字的男人无非具有两点特征。一是外形硬朗,肱二头肌可做锤子 ,胡须可做钢针;二是脾性硬气,能讲 “不”一个字,绝不讲“不行”两个字。书卷气是绝不能有的,微笑更是禁忌。

就在这样一个硬汉回归的时代里,我遇见了李军奇,一个微博名号叫“微笑漏网鱼”的同事。刚进编辑部的时候仿佛坐在异空间里,常堕入尴尬的静默。无助的枯坐中,一个圆圆的男子摆入了我的视线,笑容温厚,口齿细碎。第一印象确认,这是一个毫无攻击性的可爱之人。我决定抱紧他的大腿榨取职业秘技,管他喊李老师。他不让,非让喊名字,只好委曲求全喊军奇老师。开局似乎轻松愉快,一次,他向我约稿,500字人物综述,两天后截稿。才准备扒拉资料通读动笔,一颗蓝精灵一样的圆脑袋从杂志墙那边探出来,“我给你发了点资料,看看”。点开,整整 30页的人物新闻截取。我略受惊,已经整理出如此丰富的材料,自己动笔应是手到擒来,时间也充裕,为何还冒着稿子不合心意反复修改的风险让一个新人操刀?顿时万丈佛光点亮世界。我默念好人一生平安,吭哧写完稿子火速发给他。

“文章结构还可以调整一下,结尾给个定性。 ”“可以突出这部分内容,字数有限,那部分略微带过即可。 ”“语气还可以尖锐一点,不要怕。”从文章结构到内容选取再到遣词造句,军奇老师手把手的引导我修改,500字足足改了三遍,往复讨论的时间绝对够他写完一篇人物专访。有一个细节更是令我难忘,他千叮咛万嘱咐,500字就是 500字,千万不要超,不然美编排版会很麻烦。

第二印象确认,这是一个心里有别人的仁厚之人。

之后在军奇老师手下陆续写过几篇短文,日日被催日日改稿。“改多了就习惯了”,军奇老师如是说。后来一起做“名望报告”别册,他负责内容,我负责协调项目进度。本以为翻身农奴做主人,可以催他按时交稿,没想到我连项目进程表还没做完,军奇老师已经把前期能做的稿子全部准备妥当,后续的文字也安排好作者跟进,我手里一半的工作毫无预兆就完成了。“轻松得好挫败啊。”我兀自感叹。

后来我才知道,军奇老师同时承担的是肩负让我们杂志成为“中国《名利场》”重任的封面专题,白天周旋于各界大佬云集的顶级聚会,夜里奋笔疾书剖析精英圈层的权力运作。用大白话来说,他手里都是最难访的人,和最难写的稿。再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他的专题已经准备到明年 2月,而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国庆长假的闲散里没回过神。

第三印象确认,这是一个打仗干净利落的靠谱之人。

有日和军奇老师聊完工作已是深夜,夜雾重人心软,便聊到了生活,发现老师是单身赴任一族。这就解开了他每日最早到办公室,又工作至深夜的谜团。“单身赴任”是个日本名词,专指离开家庭独自奔赴外地甚至外国工作。中国人重家庭,单身赴任较为罕见,要不连根拔起,要不宁愿留守旧地。后来年会小酌了几杯开了话匣,军奇老师回忆起峥嵘岁月,从电视人到半吊子商人再到离开妻儿只身南下弃商从文,他说“人总要有点儿想法”。和他包容万千酣畅淋漓的文风不同,说起话来他总是很朴实,甚至偶尔磕巴,那一夜尤甚。“谢谢我老婆的理解。”提起妻儿他有太多的话纠结成巨大一团堵在喉头,感情太汹涌无法分解成细流,最后生生吞了回去。

我见过军奇老师的儿子两次。一次是孩子静静地坐在同事怀里看动画片,军奇老师在旁边协调采访大佬的事,不时回头关切儿子。还有一次小 男孩在办公室里撒欢,同事要送他一朵花状的布偶,他开心得不得了。爸爸问他:“男孩子要什么花”,孩子说:“可我想要。”我问孩子为什么想要花,孩子说, “因为我想送给妈妈。”那一刻,我想军奇老师对妻子的爱,已经完全地投射在了孩子的一言一行。

第四印象确认,这是一个兼济家国天下的顶天立地之人。

个子不高,衣着不潮,体脂肪率目测在 15%;总是眯眼微笑,眼角因此堆满鱼尾纹;喊人做事会摇摆着走过来柔软地叮咛。换做从前,就是把我揍死也不会承认这种人和硬汉有半点关联。但如今,李军奇已然成为我心目中兼有刚度和延展性的钢铁般的汉子。就在我行文之间,这位硬汉又提交了 2013全年的封面专题策划,而距春节还有足足 16天。

(作者系名牌杂志品牌经理)

■江艺平点评

以平常心看上流社会,以“土皮”底色做“雅皮”杂志,乡土青年李军奇可谓别具一格——不迷失,不矫情,不谄媚。底层奋斗的人生阅历给了他难得滋养,所以有自嘲的底气,有自重的定力,有时还会有那么一点自得——读懂精英,非浪得虚名。

最好的去路最好的姿态  李军奇:一个迷茫的“土皮”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