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者手记
名利本不是什么丑事 李军奇:你尽管上流我执意下流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097 A+A-

名利本不是什么丑事 李军奇:你尽管上流我执意下流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对名利,自古至今、庙堂朝野,都是明里躲闪,暗里追逐。名利,本不是什么丑事。国外的《名利场》吸引那么多大咖,为什么我们对名利如此皮里阳秋?也许我们一直经受道德原教旨主义者的遗毒——公开谈钱和名,是不洁的。那言外之意,则是背地里抢夺名利是正义的。很多中国人,不只这么信奉的,而且是这么做的。

但我们决心做一档中国精英阶层的“名利”栏目。2012年初,我所服务的《精英》杂志(原《名牌》)改版。郑重标榜,“在这里,读懂精英阶层”,杂志设计了主打栏目——“名利场”。我们想为“名利”正名——一切有人的地方,必是名利战场;事功和是非,并行不悖;看精英是如何追逐名利,并超越名利。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犹记第一期做“庙堂经济学家”这个选题时的惶恐与紧张。杂志负责人再三强调,拍不到图片,选题就算失败。怀着炸碉堡的壮烈心情,我北上采访——如果此役失败,我打好背包走人。

与主办方周旋,与经济学家沟通;如何拉人拍照,自我介绍,我与同事一遍遍操练。同事说我的过分小心,都有点强迫症了。所幸,厉以宁、高尚全、张维迎,都来了,都被拍到了精彩的图片;也专访了华生等经济学家。 

基本完成预期任务,它以原创的个性图片与有细节的特稿写作奠定了杂志介入精英人群的力度与深度。更深入,更生动,于是成了一期期封面专题的努力方向。如何找选题,如何拍到精美的图片,成为年度最大的焦虑。 

和这些中国主流精英打交道,两年来感想颇多。可以此窥探中国精英阶层的社交特点和文化性格。 

二 

采访这些大佬,首先肯定需要电话联系。寻找他们的电话号码,倒不是一桩难事,关键是你的采访意愿能否被对方接受。礼貌起见,一般会先发短信说明采访意图。有人会短信委婉拒绝,要么说,最近日程很满,要么说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有人会冷冷地说请找我的助理。更多的情况是,短信似乎射向了外空间,杳无音讯。

不管有戏没戏,短信之后就是直接打电话。这个行业最值得炫耀的牛逼行为就是,某某大佬请我在某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场所喝茶聊天;我和某某大佬私交甚笃,他的个人传记就是指定由我撰写……电话很多时候,是空响,倒没有什么“欢迎致电某某公司”的手机铃声;有时被掐断;幸运的是对方接了,他让你找秘书,这意味着采访期的漫长——要预审采访提纲,要排采访时间。假若约访的是位女的,恭喜你了,拍照时的化妆师是必需要找的。不得不赞下唐骏,联系采访他,回信很快;每封邮件,他必回复。业内传说,他能记起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的名字。 

大佬的名片,亦蛮有看头。陈光标的名片是折叠四面,其中一面印着“祖国唯一,人民至上”等口号,一面印着个人头像和“中国大好人”等荣誉称号。黄鸣的名片,同样折叠的,折后的名片就比普通的大1/3,一面上写着“微排地球战略首倡人、气候改善商城全球连锁总店长”,还有一面上全是以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产品。任志强的名片,以书法体写上牛气的名字。很多大佬的名片,上面是没有手机号码的。那摆明是不想被陌生人骚扰,于是要到他的电话,成了替换名片时的头等大事。马云的名片,总是不够的;和牛根生换名片时,他是笑眯眯的;柳传志的名片,只在江湖传说。 

某日某场论坛,鄙人拿到俞可平最后一张名片,被一帮俞的粉丝围堵,强行索要过名片,有人用手机拍照,有人在炒联系方式。转过身和采访对象沟通完采访事宜,再回头,名片就不见踪影了。 

大佬的名片各具风采。王健林的朴实,陈光标的炫耀,郭广昌的平和,黄鸣的大气,任志强的霸气,唐骏的简洁。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大佬的名片设计得有型有格调。也许大佬才不在乎什么名片设计的精致有品,他们的名字就是招牌。 

采访大佬,是一场场悲欣交集的过程。如约的采访,一般是在对方的办公室进行。基本的程序,首先是冠冕堂皇、客客气气的提问,暧昧和挑战的话题,总是在聊开了才敢递上。采访大佬,挑衅不是重点。“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愉快交流”,居然成了我们这类非时政类媒体理想的采访状态。 

任志强接受完采访,当着笔者面,以一向的拽刁酷炫批评秘书:真是没事找事,耽误了一下午;华生,很是客气并令人意外地如约接受了电话采访;樊纲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评笔者的提问角度和方式;而张思之和茅于轼的风度,温铁军的守时和谦逊,则让笔者感佩不已。 

三 

有人说商人是一个很功利的群体,你不要指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其实,何尝我们自身不是功利的群体?喜欢争抢采访最牛逼的企业家,喜欢自己的采访被企业家认同,喜欢企业家能受邀参加自家媒体举办的活动,喜欢更多的企业家记住自己的名字,更有甚者,希望自己的采访能赢来事业的转型,被某个企业家看中,延揽至麾下。 

在中国采写企业家和商业史的作者,容易陷入测评界王自如的境地:号称保持独立,又不得不为企业家涂脂抹粉。当然,每人的“谄媚”程度不一。原因如下:一是不在“筷子”里挑旗杆,为“旗杆”谱曲,似乎接近不了“旗杆”;二是向来没有独立的媒体环境,写作大环境使然;三是喜欢大叙事,拿国外的企业家成长比附国内的。 

自己做不到无功利,就不要奢求他人无欲无求。看清了这点,你就不会被过多的采访意外所纠结。如果你觉得伤自尊,那就早日放弃采访,如果你能有效化解,那恭喜你,你超脱了。“我本没想高攀成为人家的朋友”,以此心做事,说不定,还真能交到朋友。 

有人说,你这下流阶层人的人,摹划人家上流阶层的生活和生态,苦逼不?人生哪处不苦逼!我这份差事,既能让我多了解社会又还有工资,为啥不干?最关键,谁让自己就长了颗好奇的心。观察完了,你尽管上流,我执意下流,井水不犯河水,相忘于江湖,多好。 

一个专题,关注一个群落,时代的风呼啸而过,将他们吹成风雪中的雕塑,伟岸又牛逼闪闪。每个专题背后,都有我和同事的焦虑、较真和热情。显而易见,这个栏目采写的缺憾俯拾皆是。如果,我,更职业点,更勤奋点,文本的呈现可能会更好点。但人生的如果,多用来凭吊,无法假设。  (作者系精英杂志采编中心主任)

名利本不是什么丑事 李军奇:你尽管上流我执意下流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