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传媒研究
谋求新路还是坚守品质 丁补之:媒体的市场与法治监督?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784 A+A-


丁补之

谋求新路还是坚守品质 丁补之:媒体的市场与法治监督?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在这个时候再谈论新旧媒体,已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甚至有陈词滥调的危险。一个表征是,近半年在媒体同仁私下的聚会中,听到越来越多的“走(人)转(岗)改(行)”,严肃认真的业务讨论并不多见。对于所谓新旧的划分,我也并不认同,就像如今没有人在乎书之前曾是简。

对于媒体现状,无论是传统媒体养懒人说,还是淘汰落后产能说;无论是自媒体其实死得更多更快的观察,还是自媒体落在“媒体”上只会前景黯淡的判断;不管悲观还是乐观,谋求新路还是坚守品质,似乎一夜之间,这个行业从熟悉的面孔,变成了一位陌生人。

事情正在起变化。不过,在我看来,变化背后的脉络或者说逻辑却很清晰,这就是市场的逻辑。可能因为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行业的人声音往往大一些。但对于市场来说,媒体不过是普通的主体。人才和资源总是会从低收入、低效率和低生产力的地方流向高收入、高效率和高生产力的地方,这是市场行为,所以从纸媒跳槽没有什么稀奇;技术推动带来新闻生产、信息配送和阅读方式的改变,这是市场的效能,所以移动阅读、UGC(用户产生内容)会越来越广泛。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趋势只会加强,不可逆转。

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乐见其成的趋势。强调市场,正是因为这个行业远远没有市场化。众所周知,国内媒体实行“牌照”制度,以至于刊号最后也能衍生为一门生意。早期来说,牌照是媒体的红利,也一度让媒体作为威权代言人和市场参与者两头通吃;它更是柄双刃剑,凡受牌照保护的,也一定被圈养,时日既久,威权代言人和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难免分裂拉扯。在这种圈养中,媒体不仅无法完成自身的专业化进程,更加来不及也不可能完成市场化改造。

互联网的出现对媒体来说是一种机缘,它早期以热闹无害的形象出现,几乎免费地使用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很少有人意识到把这一赖以为生的竞争力拱手让人的后果),最后却成了媒体行业的关键变量和举足轻重的外部因素。我还记得10年前自己对门户的偏见——当时我过于偏狭地认定门户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却忽略了它与生俱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的基因,而这三者才是关键生产力。

所谓媒体,发布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采写才是前端的部分和赖以为生的竞争力。在仍旧没有时政新闻牌照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互联网媒体已经将发布做到了最大化,这成就了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今,傲娇而失落的人们指责他们抄袭,这固然是应有的指责,但一方面这更多像是自食其果,另一方面,发布的革命事实上在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

新的载体意味着新的生态系统的重构——从采写、编辑、发布、互动到变现。新闻生产的方式虽然没有变化或者至少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但我们侧身其中的生态系统却变了。就我个人来说,目前饱受着不环保(纸质印刷)且太缓慢(已完成的报道往往要推迟两天甚至更久才能上市)的困扰。

上面谈到的是市场。正好在《财经》杂志,我负责的板块是市场与法治,市场重要,但同时离不开法治——市场的规则。

现实却是,这偏偏是一个没有什么规则的领域——控制有余而保护不足。传统媒体面临一个熟练且有效的控制系统,束手束脚,在技术(数据)的积累上慢了几乎一个时代,资本方面也开始捉襟见肘,显得困窘、笨重而呆板。十多年来,藉由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支持,通过种种变通方式,互联网媒体则对绕过种种障碍越来越熟练且有效,由此显得自由、轻盈而灵活——虽然有时候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说改变受控制的现实尚属于不可控力,有些方面恐怕就是哀其不争了。如上所述,抄袭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美德,但如今相当普遍且没有什么成本,这差不多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人人都是施害者,人人也都是受害者。这也的确是目前内容生产者面临的现实:内容费钱却不值钱,同时得不到保护。原因这里不述,但两方面问题值得动真格改悔了:一是对版权不重视;二是版权的法律环境堪忧。(作者系《财经》法经刊主编)

谋求新路还是坚守品质 丁补之:媒体的市场与法治监督?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