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编论坛
寻找灾难报道中的“价值” 体现《中国经营报》的自身特色?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893 A+A-

寻找灾难报道中的“价值” 体现《中国经营报》的自身特色?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7月 21日,北京市降下了 61年以来最大的特大暴雨,针对这场暴雨,《中国经营报》刊发了总计 8个版的北京暴雨特别报道——“汛问北京”。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这是不折不扣的一次遭遇战。在本次特别报道采访、刊发的过程中,中国经营报编辑平台一直面对的是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份经济类内容为主的周报,如何对灾难进行报道?或者说,在所有媒体都将重点报道自然灾难的“遭遇战”环境下,如何体现《中国经营报》的自身特色?

在一线记者采访获得素材的基础上,我们不断调整特别报道的重点,逐步将报道重点转移到“价值”上来。所谓价值,即是暴雨之中所体现出的共性问题。如果说,在暴雨中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一处处惊心动魄的汛情现场是新闻业务中常说到的“点”的话,那么,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的被占用的排洪道、被人为改道的大河支流等,不仅在汛情所在地出现,也出现在大量没有出现汛情的地方,这就是新闻业务中常说到的“面”。这些“面”体现出的问题,具有共性,而共性即是我们期望从灾难报道中提取的“价值”,通过报道给受众提供“资鉴”,甚至是预警式的“前车之鉴”。

除了在新闻实践中,逐步以“价值”统领了这次特别报道之外,在工作方式上,我们还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经验,即在突发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中,“预先布置工作路径但不过多预设主题”。实际上,寻找灾难报道中的“价值”这一报道思路的确定,就是根据一线记者采访情况不断调整而来的——突发性的灾难往往在现场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根据记者采访获得的一线情况不断调整完善专题报道的思路,才能确保专题报道的“客观”和“公正”。

报道思路渐进形成

7月 21日,北京有大暴雨,最初并没有在意。由于去年 6月份的那场暴雨之后媒体对于北京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已经有过一轮大规模的反思,出于职业习惯的判断是,这次的暴雨应该没有组织报道的必要。但是到了晚上,事情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遇难人数从最初的 3人上升到 10人,又迅速上升到 22日晚间的 37人。

这样的突发大灾难对于周报来说,如何不在这样的新闻争夺战中落后是一个挑战。

7月 23日,周一,上午是我们要闻版组例行的选题会,通过讨论确定了将此次北京暴雨作为当期封面故事的选题进行操作。《中国经营报》的封面故事一般为三个固定的版面,我们当时的设想还是按照三个版的容量组织报道,确定了几位主要参与报道的记者。

当时各个媒体还没有关于房山受灾情况的消息,我们只是从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和官方公布的受灾区域上判断,房山区应该是相对于城区受灾更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决定将房山的灾情调查作为此次专题的一个重点,考虑到山区采访的难度和不便,安排晏耀斌、刘腾两位记者赶赴房山采访。而当时确定的专题思路仍然以反思北京城区排水系统 为主,故安排另一位记者孟庆伟负责采访城区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相关问题。鉴于城区受灾的车辆众多,另外安排一位记者去采访车辆保险索赔的情况。

而官方自从 7月 22日公布了遇难人数为 37之后,第二天、第三天均不再更新遇难统计人数,让舆论的猜想和不满越来越大,这样的情绪在 7月 24日晚间到达高潮,我们通过微博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和前方记者反馈回来的信息判断,房山区的受灾是非常严重的。当夜凌晨 1点,通过紧急沟通,初步的意见是将之前的报道方案进行调整,重点报道房山超出预想的灾情,而目前的记者配备显得比较薄弱,故编辑部决定紧急将正在外地的记者郝成调回北京参与专题报道。

随后,报社领导决定此次专题报道报道的规模增加为 8个版。除了要闻部负责一线调查报道外,又安排了评论部的同事组织两个版的相关评论,包括对此次北京市预警救援是否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及对北京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评论等。

“价值”的发现和强化

应该说,到此时,整个专题的思路才基本成型。由于中国经营报是财经类周报,在挖掘感人逃生、寻人和救援事迹方面不具备和都市报竞争的优势,但也正是这样的刊期和定位让我们有时间较为冷静地去关注引发这场灾难以及导致如此众多的人员遇难的背后原因,去寻找这次灾难中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的教训。我们希望为这次暴雨成灾寻找到更有价值的报道落点,那就是 ——反思北京的防洪体系建设。

最终有 7位记者参与到了整个专题的采访报道中。前方记者的发现也不断让我们感到兴奋:刘腾沿着导致遇难者最多的一股洪水一路上溯,发现了被众多村民开办的石材厂以及燕山石化等大企业工场不断侵占的泄洪道,正是多年来对泄洪道有意无意的侵占开发,才使得这些地区失去了抵御洪水的能力。而郝成在调查京港澳高速南岗洼桥附近严重积水的成因时发现,这段下凹的高速路段就位于自古以来的泄洪区上,高速旁不远的小清河被新建的一片厂房挤得弯急狭窄,暴雨导致河水大涨,漫出河堤,灌入高速路。正是这些深入独家的信息让我们坚定了自己的专题思路。

在这些一手采访情况的基础上,编辑平台开始着手在上述情况中,寻求“共性”的价值。在新闻实务中,以“个性”事件体现“共性”问题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新闻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由点及面”。所以,无论是在京港澳高速比邻的小清河被人为改道,还是房山区的排洪道被占用,都是点上的问题,但都体现了共性问题,即经济发展的诉求,驱使各个利益主体不断侵占自然和谐的空间,这样的现象,我们的记者之前日常采访中在潮白河地区、永定河地区都曾多有发现,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共性”,即“价值”所在。

在确定了这一“价值”所在的中心点后,编辑平台通过和一线采访记者的及时沟通,有效地调整了采访方向,不过多地纠缠于死伤人员、求生过程等领域,而是把重点置于泄洪道占用、小清河人为改道的过程还原,通过以事实说话的方式,表明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和自然和谐之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非常幸运的是,一线记者通过各种采访方式,有效地还原了这一占用和改道的过程,很好地展现了经济发展和自然和谐之间产生的冲突。

由此,《中国经营报》就“7·21”暴雨的特别报道,在内容侧重点上,与都市类媒体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的既有报道,形成了有效的区别。这个区别,即是“思考”的深度。当都市类媒体、电台、电视台将报道的重点放在暴雨中逝去的鲜活生命和抗洪救灾的感人故事时,我们思考的是“下一个”层面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一场暴雨之中逝去了 79条鲜活的生命。天灾难以预测但人祸可以避免,此时作为一份经济类周报对天灾之中的“人祸”思考,也就是价值所在。更是对逝去的 79条鲜活生命的告慰。

本期焦点专题「《方法》报道」「京畿雨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说,“每一个纪念日都应该是闭门思过的日子,应该反思所得所失”。我们的报道思路与最终落点的选择,也遵循了这样的方式。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即是特别报道中所展现的教训能为各级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所吸取。而也正是在我们特别报道刊发后,北京市规划委、水务局等部门下发通知,对非法占用河道、排洪道的建筑进行集中拆除清理。

另外,在本次特别报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能按照编辑平台的思路得以实现。在确定了“价值线”这一灾难报道主导思路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从城市规划、排洪规划的角度,对北京目前城市防汛、排涝的规划合理性进行梳理与反思,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一线采访的记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为详实的规划材料和权威信息,导致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

对此,我们内部也曾进行过一些探讨。对于北京暴雨这样的题材,因为它可以报道的方面非常多,如何选择和舍弃就需要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可以用故事性的手法报道灾难的发生经过(《三联生活周刊》在这方面可为代表);可以报道预警和救援的过程;可以详细刻画遇难者的故事(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都市报的专题为代表);可以深入追问灾难发生的原因;可以反思整个城市的排水和防洪系统等等,而每个方面又可分解为更加细化的分支。

一期专题可能是以上某几个话题的组合,但是从可实现的角度来说,一期报纸专题要想囊括以上所有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问题需要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才能逐渐浮现,所以我们觉得专题之外,将其作为系列报道,应该是最为科学的操作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决定继续推出《汛问北京》特别报道之二,再次围绕灾难中的“价值发现”,展开有《中国经营报》特色的后续报道。(作者李宾系中国经营报主任编辑,李乐系中国经营报编委)

寻找灾难报道中的“价值” 体现《中国经营报》的自身特色?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