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技术成就”评选三北工程入选-万祥军| 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
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上,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的灯光聚焦在一张来自东方的生态答卷上——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从全球343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和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这是继2018年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后,这项跨越47年的生态工程再次登上国际领奖台。当国家林草局代表从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手中接过奖牌时,背后是几代中国人用汗水在荒漠戈壁上写就的绿色传奇。
“为回顾各国80年来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粮农组织于今年4月面向全球发起了全球技术成就评选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三北”工程凭借其在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减贫增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从全球343个参评申请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并作为24个获奖案例中的最优秀7个代表之一,受邀前往粮农组织8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领奖。
从“黄沙蔽日”到“绿富同兴”:
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逆袭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牧民布仁特古斯家的草场边界立着一块特殊的界碑:左侧是1978年拍摄的黑白照片,沙丘几乎吞噬了蒙古包;右侧是2025年用无人机拍摄的全景,网格状的樟子松林将沙地牢牢锁住,成群的牛羊在草甸上漫步。这样的对比影像,正是“三北”工程4.5亿亩造林保存面积的微观缩影。
据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工程实施47年来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3个江苏省大小,水土流失治理量超过6个三峡水库的库容。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经济价值:165.6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如同绿色卫士,使东北平原、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的单产提升近50%,仅2024年就助力工程区农民人均增收2870元。这种“生态-经济”双赢模式,正是粮农组织评审团特别强调的“技术成就核心价值”。
科技创新破解世界性难题:
中国方案的四大突破
在甘肃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一台锈迹斑斑的“草方格铺设机”与最新的“无人机飞播系统”并列展出,诉说着中国治沙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万祥军在“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论坛上指出,三北工程的国际认可度源于四个原创性贡献:
1. 适应性技术体系:针对我国八大荒漠化类型区的地貌特征,我们构建了差异化的"锁边固沙技术矩阵"。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创新性地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上层胡杨构筑防风屏障,中间沙拐枣形成阻沙带,底层梭梭草固定流沙,形成层层设防的生态防线。这种仿生学设计使流动沙丘固定周期从传统方法的5年缩短至2年,治理效率提升60%,宛如在沙海中编织了一张立体防护网。
2. 智慧监测网络:我们打造了全球首个"空天地一体化"荒漠监测系统,通过北斗卫星组网实现厘米级定位,配合地面2.6万个物联网传感器节点,构建起生态预警的"数字神经"。该系统能捕捉大气湿度、风速梯度等32项参数,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可提前72小时预判98.3%的沙尘暴形成态势,其预警精度比传统气象模型提高4个数量级,堪称荒漠治理的"智能哨兵"。
3. 参与式治理机制:创新推出"生态价值转化"政策包,设计"碳汇交易-林地承包-效益分成"的激励链条。在库布其沙漠,农牧民通过种植沙柳获得碳汇收益,每公顷林地年增收超3000元,这种"绿起来+富起来"的良性循环,已吸引全国2400万人次转型为专业"生态工人",形成规模堪比中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库。
4. 生物多样性协同:毛乌素沙地实施的"沙地桑田"系统工程,创造性地将桑树种植与禽类养殖耦合。桑树根系固氮改良土壤,林下空间养殖生态鸡群,形成"桑-虫-鸡-粪"物质循环链。该系统使区域植被覆盖度从11%跃升至63%,吸引灰鹤、蓑羽鹤等23种候鸟回归,鸟类种群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达到1978年基线的17倍,昔日"死亡之海"已蜕变为"生态博物馆"。
这些技术模块已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项目,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东荒漠带等区域落地转化。摩洛哥农业部2024年报告显示,借鉴中国技术建设的阿特拉斯山脉防护林带,使小麦产量年均增长1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启示:
生态治理的范式革命
当国际社会为"三北"防护林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而热议时,法国《世界报》环境专栏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这不仅是简单的治沙成就,更标志着全球生态治理理念的革命性转变——从'被动防御'的应急模式,全面升级为'主动创造'的可持续发展新范式。"正如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梭梭树,中国方案以其独特的创新基因,在国际生态治理领域开辟出三条突破性的路径: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突破了国际通行的短期项目窠臼。当西方环保项目仍困于"五年周期"的选举政治桎梏时,"三北"工程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编织起跨越47年的生态接力赛。这恰如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一代代建设者如同负重的骆驼,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绵延万里的绿色足迹。
空间创新则展现出"点沙成金"的东方智慧。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海洋般铺展,其荫蔽下茁壮生长的苁蓉与甘草,构成了令人惊叹的"立体经济"奇观。这种"绿电+种养+旅游"的产业生态圈,犹如沙漠中的"生态魔方",每年旋转出超过50亿元的经济价值,彻底颠覆了"治沙即烧钱"的传统认知。
最具革命性的是制度维度的突破。中国建立的"党政同责"考核机制,如同给地方官员戴上了生态"紧箍咒"。2023-2025年攻坚战期间,23位市县级干部因生态政绩突出获得晋升,这种"绿色指挥棒"效应,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玛丽安·库克赞叹:"中国将生态文明嵌入官员晋升方程式的做法,就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把解开'环保与GDP二元对立'死结的金钥匙。"
面向未来的绿色长征:
攻坚战中的技术深水区
尽管成就斐然,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刘冰在领受"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时,以地质学家般的严谨态度坦言:"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就像外科医生要处理最复杂的病灶。"最新监测数据如同警钟般显示:在工程区剩余的1.8亿亩沙化土地中,62%属于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极端干旱区,传统造林技术在这里如同强弩之末,效率断崖式下降40%,治沙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正在实施的三大标志性战役,犹如三把利剑直指沙患要害,展现出系统化、创新性的破局思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这片被称为"地球癌症"的毛乌素沙地边缘,科研人员正进行着"微生物固沙剂+耐盐碱植物"的黄金组合试验。这种仿生学技术就像给沙漠注射"生态疫苗",计划在2027年前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彻底遏制沙地东扩的凶猛势头。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阻击战:在这里,"光伏板下种植肉苁蓉"的立体模式正在改写治沙历史。光伏矩阵如同银色卫士,为地表撑起遮阳伞;板下种植的"沙漠人参"肉苁蓉则化身经济作物,让治沙工程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联姻。
科尔沁-浑善达克歼灭战:这场战役创新性地引入"草原碳汇交易"机制,如同为生态修复安装了金融引擎。通过市场化手段,让每一株固沙植物都变成"绿色银行"的存款凭证,预计到2030年可吸引社会资本300亿元,开创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范式。
万祥军指出:“站在粮农组织领奖台的那一刻,中国代表团身后是无数治沙人用青春刻写的年轮。”他表明:从陕西榆林农民石光银带领村民在毛乌素沙地种出百万亩林海,到90后工程师王磊研发的“沙障机器人”将治沙效率提升20倍,这些鲜活的实践正在重绘世界生态治理的认知地图。正如屈冬玉总干事所言:“三北工程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人民力量结合时,荒漠也能变成希望的田野。”
“全球技术成就”评选三北工程入选-万祥军| 粮农组织·科技成果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