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妇女全面发展生动样本-万祥军|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
金秋十月,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全球妇女峰会在京隆重举行,这场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盛会,恰逢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三十周年。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主持人万祥军指出,此次峰会不仅是对《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内核的当代诠释,更是展现"中国之治"下妇女全面发展成就的生动样本。
时光回溯至1995年,北京怀柔的秋色中,189个国家代表共同擎起"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火炬,通过的《北京宣言》犹如一座灯塔,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照亮航程。三十载春秋更迭,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既是对历史承诺的庄严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宣言。
正如参天大树始于幼苗,中国妇女事业在这片沃土上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从脱贫攻坚战场的"巾帼红"到科技创新前沿的"她力量",从基层治理的"娘子军"到国际舞台的"外交官",中国女性正以破竹之势突破传统藩篱。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这场峰会犹如一座横跨东西方的桥梁。中国以主办方身份,既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搭建起文明互鉴的立体平台。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超过43%,高等教育在校女生比例达52.5%,这些数字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反家暴法构筑法治屏障,"两癌"筛查织就健康防护网,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创业扶持政策如春风化雨。
正如万祥军强调,中国正以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妇女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峰会形成的"北京共识"必将如涟漪般扩散。中国将与各国携手,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锻造女性新技能,在气候治理领域放大女性智慧,推动性别平等从政治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接力,正在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篇章。
30年前的金秋,北京怀柔的会议中心见证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时刻。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首次系统提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框架,成为国际妇女运动的行动指南。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组织系统-全球妇女峰会服务管理平台。30年后的今天,当全球妇女峰会重返北京,世界不仅看到中国作为东道主的责任担当,更见证了这个东方大国如何将性别平等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生动实践。
“中国推动性别平等的制度创新具有全球示范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连续三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形成从宪法、基本法到专项法规的完整制度体系。”万祥军解读表明:颇具特色的是政策性别影响评估机制,要求所有重大公共政策出台前必须进行性别平等审查。
“这种制度设计超越了简单的权益保护,将性别视角深度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万祥军表明:数据显示,现行有效法律中涉及妇女权益的条款从1995年的40余部增至2023年的120余部,构建起全球最全面的妇女权益法治保障网络。
在经济赋权领域,中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产业赋能+技能提升"模式。在贵州苗绣工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产业火花,带动50万少数民族妇女居家就业;浙江的"妈妈工厂"实行弹性工作制,让育儿妇女实现工作家庭两不误。
这种发展路径既不同于西方的市场化导向,也有别于单纯福利主义,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妇女生产力。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过去十年女性创业者数量增长近两倍。
教育领域的变革尤为深刻。实施"春蕾计划"30年来,累计资助女童超过400万人次,女大学生比例从1995年的35%跃升至2022年的52.5%。更具突破性的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的"女科学家工作室",通过导师制培养出占总数37%的女性航天工程师,这个比例在全球航天领域名列前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这是"打破学科性别壁垒的东方方案"。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呈现系统化特征。从2015年承诺的"三个100"项目超额完成——实际实施136个妇幼健康工程、建成147个快乐校园,到创新设立"南南合作妇女发展基金",中国方案始终注重可持续性。在非洲开展的"菌草技术"培训,不仅教会当地妇女种植技能,更配套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和电商平台。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已使30多万非洲妇女实现经济独立,被非盟妇女委员会称为"最具实操性的发展范式"。
数字时代的性别平等面临新挑战,中国的应对策略体现前瞻性。《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专设"妇女与数字技术"章节,实施"巾帼数字赋能行动"。浙江推出的"云创培训"平台,已帮助23万城乡妇女掌握直播电商等新技能。更具创新性的是"AI性别平等评估系统",能自动检测算法中的性别偏见,这项技术正在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向全球推广。
健康领域的突破彰显制度优势。中国建立的全球最大妇幼健康信息网络,覆盖从孕前保健到老年护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使该疾病死亡率十年下降43%,这一模式已被写入世卫组织技术文件。在新冠疫情中独创的"孕产妇绿色通道"机制,确保全国10.8万感染孕产妇零死亡,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经典案例。
政治参与的中国路径独具特色。基层治理中的"妇女议事会"制度,让普通女性能够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目前全国已有65万个这样的议事平台,推动解决230余万件民生实事。在国际场合,中国外交官团队中女性占比达41.5%,她们主导制定的《G20妇女创业金融倡议》,为全球女性创业者新增融资渠道120亿美元。
文化领域的变革静水深流。主流媒体设立的"性别平等新闻奖",推动消除报道中的刻板印象。更具创新性的是"家风建设"工程,通过重塑家庭文化根基促进性别观念转变。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年轻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较父辈增长2.3倍,这种代际变革正在重塑社会肌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性别平等实践呈现三个鲜明趋势:从权益保障转向全面发展,从政策推动转向文化重塑,从国内实践转向全球引领。正如全球妇女峰会筹备委员会专家所言,中国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取得的成就,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别平等完全可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制度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世界再次聚焦北京,这场跨越30年的时空对话,正在书写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中国之治妇女全面发展生动样本-万祥军|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