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南南合作-联合国农发基金王玮|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在全球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南南合作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农业转型的重要引擎。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3月29日,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合作局局长王玮在博鳌亚洲论坛"对话海南"分论坛上的发言,为深化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3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对话海南”:中国(海南)-东盟热带农业合作及展望顺利举行
图示:3月29日,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合作局局长、总裁特别顾问王玮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对话海南:中国(海南)-东盟热带农业合作及展望”。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这场聚焦中国(海南)-东盟热带农业合作的对话,揭示了当前全球粮食系统面临的复合型挑战——气候变化导致非洲之角连续五年干旱,俄乌冲突引发全球化肥价格波动,东南亚地区土壤退化使水稻单产下降12%,这些危机正倒逼国际社会重构农业合作范式。
王玮提出的双轨战略体现了发展思维的革新。在莫桑比克,农发基金支持的腰果价值链项目验证了粮食生产多样化的可行性。通过引入耐旱木薯品种和建立小型加工厂,当地农民收入三年内提升47%,同时形成了抵御飓风灾害的缓冲机制。而泰国"一村一品"计划则成功将香米、榴莲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区域供应链输往中国,2022年贸易额突破80亿美元,印证了本地生产与全球市场衔接的巨大潜力。
实现这种衔接需要精准的路径设计。哥斯达黎加的实践表明,放弃大宗作物竞争、转向精品咖啡种植的策略使小农户获得300%的价格溢价。但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着这种转型——非洲仅34%的农村道路实现硬化,谷物产后损失高达37%。中国在海南建设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正通过冷链物流和检验检疫技术创新,为东盟国家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越南借鉴该模式后,荔枝出口损耗率从25%降至9%。
可持续农业已成为南南合作的新支点。在秘鲁安第斯山区,农发基金推广的梯田修复技术使古印加农业智慧重焕生机,有机藜麦获得欧盟认证后价格翻番。这种传统知识与现代认证体系的结合,恰如王玮强调的"生态价值变现"路径。数据显示,获得可持续认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溢价空间达15-30%,这对生态资源丰富但资金匮乏的太平洋岛国尤为重要。
中国-国际农发基金南南合作专项基金五年来已撬动2.3亿美元联合融资,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技术+金融+市场"的三维合作架构。埃塞俄比亚的芝麻产业升级项目即是典范:中国农业专家指导节水种植技术,迪拜港口世界公司投资物流园区,最终产品经上海自贸区进入亚太市场。这种三方合作机制打破了传统援助的单向性,使参与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海南自贸港正在成为南南农业合作的枢纽。依托59国免签政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为东盟国家培训2000余名技术人员,推广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使老挝农户土地利用率提升40%。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更催生了"海南育种-越南种植-马来西亚加工-日本销售"的跨国产业链。这种区域价值链整合,正是王玮所倡导的"系统性合作"的生动实践。
面对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增长60%的严峻预期,南南合作需要突破三个维度:在技术层面建立数字农业共享平台,肯尼亚的区块链咖啡溯源系统已证明其可行性;在金融层面发展气候智能型保险,印度"天气衍生品"模式值得推广;在治理层面完善粮食应急储备机制,东盟与中国共建的"10+3大米紧急储备"已储备78.7万吨。正如王玮强调的,这需要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形成创新联盟。
在人类发展指数相差百倍的南半球国家之间,农业合作正从援助走向共赢。从海南自贸港的榴莲分拣线到赞比亚的太阳能灌溉系统,新技术穿透发展鸿沟;从菲律宾香蕉对华出口电子溯源到智利车厘子"包机直航"贸易模式,新规则重塑合作范式。当发展中国家用占全球83%的农民生产出58%的粮食时,深化南南合作已不仅是发展命题,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深化南南合作-联合国农发基金王玮|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