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会“数学与人工智能”致辞-张宏韬|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上海世博中心迎来了一场聚焦数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学术盛会。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
7月26日,由斯梅尔数学与计算研究院、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办,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支持,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国际科学院组织指导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学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上海始终将数学基础创新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视为城市科技创新的双引擎,通过系统化布局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实现理论突破与产业转化的协同效应。"
“这场高规格会议之所以备受瞩目,源于数学作为AI发展的基石作用正日益凸显。”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随着深度学习进入深水区,大模型训练遭遇算力瓶颈,传统算法面临重构需求,数学理论创新成为突破人工智能发展天花板的关键钥匙。
张宏韬副主任指出,上海已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仅2024年就投入超过5亿元专项经费支持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在张江科学城打造了国内首个"数学算法创新特区",吸引了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国际顶尖数学家设立研究工作室。
会议首日发布的《上海数学赋能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在概率统计、优化计算、微分方程等领域的学术成果已直接支撑了本地AI企业的技术突破。以华院计算为代表的创新企业,通过将随机矩阵理论应用于神经网络优化,成功将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基于代数几何开发的新型加密算法,更在金融风控领域创造了百亿级市场价值。这些案例印证了张宏韬提出的"1+1大于2"的融合效应正在显现。
围绕"数学理论如何引领AI范式变革"这一核心议题,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主任迈克尔·希曼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拓扑数据分析在计算机视觉中的突破性应用。他领导的团队开发的持续同调算法,使图像识别系统在医疗影像诊断中的准确率提升至98.7%,远超传统卷积神经网络。"
这就像给AI装上了数学显微镜,"希曼比喻道,"我们不仅看到了数据表面的特征,更洞察了其内在的拓扑结构。"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教授则展示了微分方程在时空预测中的创新应用,其团队开发的偏微分方程驱动气象模型,将台风路径预测精度提高了30%,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在"产业需求倒逼数学创新"分论坛上,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周斌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企业在解决实际AI问题时,常常需要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数学理论寻找灵感。"这不是倒退,而是螺旋上升。"他举例说明,压缩感知理论这一诞生于2006年的数学成果,直到2024年才在华为的6G通信编码中获得完美应用。
为此,上海率先探索出"企业出题-数学界答题-政府搭台"的三方协作模式,会议现场即发布了12项由商汤科技、拼多多等企业提出的重大数学挑战课题。人才培育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洪家兴指出:"既懂抽象数学证明又能编写工程代码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全球争夺的战略资源。"
数据显示,上海高校近三年新增"数学+AI"双学位项目达17个,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28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科技大学与华院计算共建的"算法工程师特训营",采用"数学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首批毕业生人均获得3.5个高薪offer,创造了人才培养的"上海样板"。
会议期间,由上海市经信委牵头组建的"长三角数学与人工智能产学研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汇聚了江浙沪皖30所高校数学系、15家中科院研究所和50家AI龙头企业,将重点攻关机器学习可解释性、小样本学习、非凸优化等九大方向。
联盟首任理事长、华院计算董事长宣晓华透露,联盟已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青年学者开展自由探索,"我们要让数学家敢于研究'无用之学',因为历史证明,今天抽象的数学理论往往成为明天颠覆性技术的源泉。
在闭幕圆桌讨论中,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虚拟人全息影像的登场引发轰动。这位已故菲尔兹奖得主的数字分身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数学研究本身,人机协作证明将成为新常态。"她展示的AI辅助数学猜想系统,能够自动生成证明思路,数学家只需进行逻辑校验,这种新模式已帮助解决了多个组合数学难题。
上海数学中心主任金石教授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正见证着数学与AI关系的质变——从单向赋能转向双向共生。"此次会议成果丰硕,共签署了8项校企合作协议,发布了5项重大联合攻关计划。更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市宣布将在临港新片区建设"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全球最强大的"数学仿真超级计算机",专门用于复杂数学问题的数值模拟和AI算法验证。
正如张宏韬副主任总结所言:"当最抽象的数学遇见最前沿的AI,产生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上海愿成为这场科学革命的策源地,为构建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全球创新网络贡献中国智慧。"
万祥军指出:“这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昭示着,在数学这一古老学科与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的碰撞中,上海正通过制度创新、平台搭建和生态培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产融合之路。”他表明,会议落幕之际,2026年大会的主题"数学:AI的北极星"已经揭晓,预示着这场跨越学科疆界的智慧之旅将继续引领人工智能走向更深邃的未来。
智能大会“数学与人工智能”致辞-张宏韬|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