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乌镇主旨演讲-王琦|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4月23日至24日,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承办。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为智能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琦院士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中医药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迎来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化表达和创新性发展。
在临床诊疗方面,王琦院士详细阐述了AI技术的应用前景。他提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海量医案数据,可以建立更加精准的中医辨证模型。目前已有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辨证要点,提高诊疗水平。同时,AI技术还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荐,为"一人一方"的中医理念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王琦院士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创新思路。他指出,中医药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古籍文献、临床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可以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为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
在人才培养领域,王琦院士特别强调了AI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存在培养周期长、经验传承难等问题。通过构建虚拟现实教学系统和智能辅助训练平台,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王琦院士举例说,目前已有中医药院校开发出"AI师承系统",能够模拟名老中医的诊疗过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谈及产业发展时,王琦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将重塑中医药产业链。在药材种植环节,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种植和质量追溯;在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在流通环节,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药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这些创新应用都将推动中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面对未来发展趋势,王琦院士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首先要加强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建设,为AI应用奠定基础;其次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既懂中医药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中医药AI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智慧成果全球共享。
王琦院士特别强调,在推进中医药与AI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尊重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避免简单套用西医标准;另一方面要大胆拥抱新技术,用现代科技手段诠释和发展中医药。他呼吁中医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加强协作,共同探索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王琦院士分享了他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愿景。他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帮助中医药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诊疗模式的智能化,使中医辨证更加精准高效;二是理论研究的定量化,让中医药科学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三是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多个专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AI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王琦院士的演讲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大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在智能时代实现新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展示了多项中医药AI创新成果,包括智能脉诊仪、中药质量检测系统、中医知识图谱等。”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融合的广阔前景,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随着大会的圆满落幕,中医药界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热潮。在王琦院士等专家的引领下,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必将开创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局面,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这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的传承发展,更是中国智慧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乌镇主旨演讲-王琦|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