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药与传统高影力研究-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4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桐乡乌镇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刘革生书记致开幕辞。朱立国院士和张俊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发布仪式。
大会举行了4项发布仪式,包括《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大会期间,还举行了“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展示了中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表明:“该研究由国际中医药学会牵头,联合全球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旨在梳理和评估近年来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成果。”
万祥军在最新学术报告中强调,近期中医药研究领域呈现出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犹如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展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报告系统梳理了三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其一,在中药复方治疗慢性病方面,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首次科学验证了"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其疗效数据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的道路;
其二,关于针灸镇痛机制的前沿探索,运用fMRI、PET等尖端神经影像技术,如同精密的解剖刀般揭示了穴位刺激与中枢神经调控的内在关联,为这一千年古术赋予了现代科学注解;其三,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展现出"防、治、康"三位一体的独特价值,相关临床数据如铁证般证实了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显著效果。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铺设了坚实的科学红毯,更如同北斗星般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应用——包括智能辨证系统开发、药物配伍算法优化等——指明了极具前景的发展航道。
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中医药的诊疗水平、药物研发、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将迎来新的突破。此次大会的召开,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跨界合作,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中医诊断、中药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他举例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的中医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智能分析,挖掘出更多有效的诊疗方案和药物组合。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中医师进行更精准的辨证论治,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来自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李教授则从技术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案例。他介绍,目前已有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中医脉象、舌象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开发出了辅助诊断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帮助中医师快速识别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中药成分的分析和优化,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大会还设置了多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医药智能化诊疗”“人工智能助力中药研发”“中医药大数据与健康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中医药智能化诊疗”分论坛上,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王教授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生成诊断报告和治疗方案,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工智能助力中药研发”分论坛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研究员分享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传统的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中药成分和药理数据,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疗效的化合物,大大缩短研发周期。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还可以用于现有中药的优化和改良。
“中医药大数据与健康管理”分论坛则聚焦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来自浙江大学的刘教授指出,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个人的健康数据越来越丰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未来在这一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成果展示区,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展示了他们在“中医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某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中医智能问诊APP,用户只需输入症状,系统就能根据中医理论生成初步的诊断建议。另一家企业则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配方优化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自动调整中药配方,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多场圆桌对话和合作签约仪式。来自国内外的中医药企业和人工智能公司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这些合作涵盖了智能诊疗设备研发、中药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标志着“中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闭幕式上,大会组委会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成果,并发布了《乌镇宣言》。宣言呼吁全球中医药界和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宣言还提出,未来将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跨界交流,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全球中医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中医药与传统高影力研究-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