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疗效数采药店建规团标-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4月22日至24日,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桐乡乌镇举行。这场汇聚了中医药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最新成果,更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刘革生书记致开幕辞。朱立国院士和张俊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发布仪式。
大会举行了4项发布仪式,包括《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大会期间,《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医药数据化、标准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正迎来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历史性机遇。本次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从辅助诊断逐步扩展到药物研发、疗效评价、健康管理等全链条。
他特别提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古籍医案和现代临床数据,科研团队成功构建了"中医辨证智能辅助系统",其辨证准确率在部分病种中已达85%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破解中医经验传承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团队展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中药质量评价系统。
该系统整合了近红外光谱、显微成像和化学成分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对中药材产地、等级和真伪的快速判别。现场演示中,系统仅用3分钟就准确识别出混入正品中的伪劣药材,引得与会者阵阵赞叹。这种将传统鉴别经验转化为可量化标准的技术路径,为解决中药材市场乱象提供了新思路。
“《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的发布成为大会最大亮点。”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该标准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牵头制定,明确了研究型药店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万祥军说:“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研究型药店作为连接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重要枢纽,其规范化建设将为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注入新动能。”他表明:该《规范》创新性提出"三端协同"架构——通过智能终端采集患者舌象、脉象等四诊数据,云平台端实现多中心研究数据的标准化清洗,应用端则支持个性化疗效分析和用药方案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特别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在数据溯源中的应用。每例患者的服药记录、症状变化等数据都将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这不仅解决了真实世界研究中的信任难题,更为构建中医药特色证据链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透露,首批20家试点药店已实现日均300例结构化病历的自动化生成,其中辨证准确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7.6%。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标准起草组组长李明教授举例说明:"比如对连花清瘟胶囊的再评价,通过研究型药店采集的2000例风寒/风热感冒动态数据,我们首次量化证明了辨证准确用药可缩短1.8天病程。"这种"产-学-研-用"闭环模式,正推动着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数据驱动型医学的转型。据悉,该标准将于明年纳入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指标体系,预计三年内带动行业投入超50亿元用于智能化改造。
标准起草组组长李教授介绍,规范要求药店配备标准化数据采集终端,对患者的舌象、脉象等中医特色指标进行数字化记录,并建立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无缝对接。首批20家试点药店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落地,预计三年内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这一举措将极大改善中医药临床数据碎片化现状,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高质量数据源。
在产业应用方面,多家企业展示了创新成果。某科技公司研发的"中医智能舌诊仪"采用高精度成像技术和AI算法,可自动分析舌苔厚度、颜色等18项参数,生成体质评估报告。另一家企业推出的中药煎药机器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处方自动识别、水量精准控制和煎煮过程监控,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这些产品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也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人才培养成为讨论焦点。教育部中医药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上透露,将在首批10所中医药院校试点开设"中医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培养既懂中医理论又掌握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包含中医基础理论、机器学习、医学大数据分析等模块,学生大三起即可进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参与实际项目。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有望缓解中医药智能化转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国际交流环节同样精彩。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处官员视频参会时表示,中国在中医药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为全球传统医学现代化提供了范本。来自德国、日本的专家分享了各自在中药成分分析和针灸机理可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跨国药企宣布将与中方合作建立中医药真实世界证据国际研究中心,这标志着中医药循证研究开始获得国际主流医学界认可。
会议期间发布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我国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62%,投融资规模突破50亿元。但白皮书也指出,仍存在数据壁垒、标准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制定中医药数据共享标准,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并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工智能产品审评审批机制。
在闭幕式上,大会发布了《乌镇共识》,倡议建立中医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共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联盟将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医知识图谱构建、中药作用机制解析等基础研究。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5G、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进入快车道,有望催生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的智能中医药服务体系。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医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更勾勒出"智慧中医药"发展的清晰路径。从标准化数据采集到智能化服务应用,从人才培养到国际协作,多维度探索正在打开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当千年智慧遇上尖端科技,中医药正在书写守正创新的时代篇章。"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中医药智能化转型将加速推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中医药疗效数采药店建规团标-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