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绿色数据治理两会观点-张兴赢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
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中,风险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到,应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推动典型区域针对气象高敏感行业领域率先开展压力测试。
《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与防范“洗绿”“漂绿”风险的关键性。这一系列政策导向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为金融机构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管理风险提供了行动指南。
气候风险,作为一种新兴且复杂的风险类型,其影响范围广泛,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活动乃至全球金融稳定。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更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间接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将气候相关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举措对于提升金融体系韧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两会上提出的建议尤为及时且重要。
他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旨在通过模拟极端气候情景下的经济影响,评估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信贷质量及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的敏感度,从而提前识别潜在风险点,制定应对策略。张兴赢还特别强调了在典型区域针对气象高敏感行业(如农业、渔业、旅游业、保险业等)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的重要性,这些行业因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往往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
近年来,部分前瞻性的银行机构已经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率先在气候风险管理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国内大型银行中的先行者,该行不仅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气候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缓释控制和研究分析机制。
这一机制不仅帮助工商银行有效识别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还促进了其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少对高碳行业的信贷投放,从而在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工商银行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建气候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对信贷资产、投资组合的影响;二是开展定期的气候风险评估,基于历史数据和未来气候预测,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银行资产的价值变动风险;
三是建立气候风险缓释机制,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风险对冲工具等手段,降低气候风险对银行财务稳健性的冲击;四是加强气候风险研究分析,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行业趋势的影响,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气候风险管理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气候数据的不完善、不准确限制了风险评估的精准度;另一方面,气候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量化及应对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成为防范“洗绿”“漂绿”风险、确保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还需要建立统一的气候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促进数据的开放与整合。
此外,金融机构自身也应不断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培训,培养一批具备气候科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气候风险管理路径。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不可回避的责任。通过实施《指导意见》、推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气候风险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坚实保障。
金融风险绿色数据治理两会观点-张兴赢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