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标体与风险管理两会观点-周荣江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际科学院组织评选推荐专家、同时也是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负责人的周荣江解读表明: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助力。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及绿色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
周荣江说:“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4.1万亿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转型金融也得到业内认可,但依然需要在标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完善。
标准体系需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已稳稳驶在世界的前列,引领着全球绿色金融的潮流。”周荣江说:绿色信贷的规模傲视群雄,稳居全球榜首,而绿色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更是让其规模跃升至全球首位,彰显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强大实力与深厚底蕴。
截至璀璨的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的余额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高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出14.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52万亿元。在这庞大的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如同双子星般闪耀,分别为12.25万亿元和12.44万亿元,合计占据了绿色贷款的67.5%,犹如绿色金融的双轮驱动,推动着我国碳减排事业的飞速发展。
此外,绿色债券的发行也如火如荼,累计发行额达到了4.1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更是累计发行了1.7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如源头活水般的稳定资金来源。然而,尽管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规模已世界领先,但绿色投融资领域仍存在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同一片亟待填补的汪洋大海。权威数据显示,从2024年至2060年,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所需资金将超过268万亿元,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周荣江指出: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同绿色金融领域的中流砥柱,它们在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而要做好这篇绿色金融的大文章,离不开如同大厦基石般的完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犹如绿色金融领域中的璀璨星辰,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野,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智者。她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国亟需构建并持续优化一个科学严谨、统一协调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这不仅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这一体系的建立,宛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以其坚定的光芒,为绿色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每一步。在此背景下,商道融绿研发总监、ESG领域的资深专家吴艳静,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进一步阐释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多维度内涵。
她娓娓道来,绿色金融标准犹如一座精密的建筑,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主要包括绿色分类目录这一基础框架,它界定了绿色活动的范畴;绿色投资标准,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导向;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确保市场上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与规范并行;以及信息披露标准,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与可信度。这些标准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固基石,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指导意见》着重指出,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伟大征程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并明确要求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体系,以坚决的态度和严密的措施防范“洗绿”“漂绿”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此,吴艳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绿色金融领域风险管理的重重挑战。
她指出,首要难题在于监控环境和气候风险的方法尚不成熟。环境风险犹如迷雾重重,其复杂性横跨多学科、多领域,至今尚未有一套权威且实用的分析框架供金融机构参考借鉴。再者,环境数据的稀缺性如同沙漠中的甘霖,由于数据本身的复杂性、不完整性以及核算标准的多样性,金融机构在构建分析模型时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绿色新兴技术的风险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些技术往往处于前沿探索阶段,如清洁能源领域,其技术成熟度尚低、市场接受度有限,无疑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此外,绿色项目的长周期特性,如生态修复工程,其投资回报期漫长且盈利能力充满变数,极易导致融资杠杆过高,引发流动性危机。
“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更是如多米诺骨牌般令人担忧,绿色转型浪潮中,部分行业如新能源领域的迅速扩张,可能会埋下产能过剩或政策转向的隐患,这些风险将通过错综复杂的产业链传导至金融体系,引发连锁反应。”周荣江表明。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着重强调,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局势下,应大力鼓励各大银行机构勇于探索并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期在典型区域内,针对气象高敏感行业领域,率先树立起压力测试的标杆与典范。
记者敏锐地观察到,近年来,众多银行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不断推进气候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其中,工商银行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在国内大型银行阵营中率先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持续的努力,不断深化气候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缓释控制以及研究分析等关键环节,从而实现了自身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针对业内普遍关注的“洗绿”“漂绿”风险,吴艳静向记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策略:首要之举是构建一套权威且统一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界定标准,以此消除不同市场参与方在绿色和转型定义上的认知分歧;其次,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机制,涵盖绿色产品的精确定义、所采用的绿色投资策略、募集资金的详细用途以及项目的环境影响等关键信息,并确保这些信息的持续性与真实性;
再者,加大第三方评估认证的力度,对绿色金融产品所涉及的绿色定义、投资策略、资金用途及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认证,以此增强市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信任与信心。在此背景下,银行机构亦在积极行动,以实际行动规避此类风险。
例如,江苏银行凭借其自主研发的“苏银绿金”绿色金融专业化系统,实现了绿色业务的智能认定、环境效益的自动测算以及绿色客户的分层分类管理,从而在有效防范“漂绿”“洗绿”风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转型金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去年,国务院郑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绿色转型的道路,明确提出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不断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为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周荣江说:“人民银行紧随其后,明确表示将全力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并紧锣密鼓地研制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为转型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艳静女士深邃地洞察到转型金融所蕴含的无限潜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她预测,我国市场将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转型金融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并以此为核心,逐步配套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市场激励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多年再度提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将为绿色贷款等绿色投融资规模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推动ESG资产规模持续攀升。
然而,转型金融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吴艳静女士坦言,当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基础信息存在缺失,这无疑增加了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同时,高碳项目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薄弱等问题,更是让转型金融的风险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激励机制的缺失与转型金融标准的尚未出台,也让金融机构在转型之路上步履维艰,面临着“假转型”“碳锁定”等风险。
绿金标体与风险管理两会观点-周荣江 | 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