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10-14 |
莫桑比克劳动性别部长参会-伊韦特·阿拉内|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
在全球妇女发展事业迎来重要里程碑之际,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吸引了包括莫桑比克劳动、性别与社会行动部长伊韦特·阿拉内在内的多国代表参与。
莫桑比克劳动、性别与社会行动部长伊韦特·阿拉内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世界妇女大会组织系统-全球妇女峰会服务管理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场盛会不仅是对《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的隆重纪念,更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事业中的责任担当。正如阿拉内部长所言:"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30年前的承诺,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中国与莫桑比克的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两国在妇女发展领域的合作成果尤为亮眼。万宝莫桑农业园项目就是这一合作的生动写照。该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就业扶持"的模式,使当地妇女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技能。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女性农户平均收入提高了47%,家庭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根本上提升妇女的经济自主权,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的贡献同样令人瞩目。据统计,中国援建的马普托中心医院每年为超过5万名妇女提供医疗服务,孕产妇死亡率较项目实施前下降了35%。中国医疗队开展的"光明行"活动,累计为3000余名非洲妇女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印证了中国在促进妇女健康权方面的务实作风。
教育领域的合作则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政府设立的"中非妇女能力建设奖学金",已资助500余名莫桑比克女学生来华深造。这些学成归国的女性,正在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如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的玛丽亚·若阿金,如今已是莫桑比克教育部性别平等事务负责人,她推动的"女童教育促进计划"使偏远地区女童入学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
莫桑比克在妇女权益保障立法方面的进步同样值得称道。2023年通过的《反性别暴力法》,建立了从预防到救助的全链条保护机制。新修订的《继承法》则明确规定女性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一突破性进展使莫桑比克成为非洲性别立法的先行者。这些法律变革的背后,既有本国妇女组织的长期努力,也凝聚着中莫两国在法律交流、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成果。
当前,全球妇女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浪潮中的性别鸿沟、气候变化对妇女的差异化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等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妇女发展列为重点合作领域,承诺未来三年再为非洲国家培训1万名女性专业人才。这种系统性、可持续的支持模式,正在为全球妇女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展的"数字木兰计划"颇具示范意义。该项目通过移动支付培训、电商平台搭建等方式,已帮助2000余名当地妇女实现创业梦想。学员费尔南达的网店月销售额突破5000美元,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庄的特色手工艺销售。这种"数字赋能"的创新实践,为非洲妇女经济赋权开辟了新路径。
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中莫两国妇联组织定期举办的"妇女文化周"活动,通过传统手工艺展、美食节、影视交流等形式,增进了两国妇女的相互理解。2024年举办的"中非妇女论坛"上,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姐妹同心》雕塑,成为友谊的永恒象征。这些人文交流的涓涓细流,正在汇成促进性别平等的磅礴力量。
面对未来,加强全球妇女发展合作需要创新思维。建立"妇女发展指标数据库",实现各国经验的数字化共享;创设"妇女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女性参与STEM领域;构建"妇女气候适应网络",提升脆弱群体的韧性建设——这些创新举措都将为全球妇女事业开辟新局面。正如阿拉内部长强调的:"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团结协作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回望《北京宣言》通过30年来的历程,全球在消除性别差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仍任重道远。中国以举办全球妇女峰会为契机,再次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这种将本国发展与促进全球妇女事业紧密结合的担当精神,必将激励更多国家加入到携手共进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全球妇女发展的新篇章。
莫桑比克劳动性别部长参会-伊韦特·阿拉内|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