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1 |
虹口政府签约"机器人平台"项目-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7月28日下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闭幕式上,虹口区政府与上海点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具身智能设备操作机器人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一项目从全球200多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不仅因其技术的前瞻性,更因其将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产业范式。
“具身智能设备操作机器人平台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三大技术革命。”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首先,它通过自适应算法打破了传统设备操作的专用性壁垒。传统工业场景中,每台机械都需要专门培训的操作人员,而该平台仅需单一系统就能通过算法切换适配挖掘机、吊车、收割机等不同设备。
现场演示视频显示,同一台人形机器人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从港口集装箱装卸到农田精准播种的作业切换,这种灵活性将彻底改变设备使用方式。其次,该平台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重构了人才培养体系。传统重型机械操作员需要3-6个月的专业培训,而点泽智能开发的百万级模拟训练系统,可将培训周期压缩至72小时内。
其秘密在于构建了涵盖2000余种工况的数字场景库,操作员在虚拟环境中就能积累相当于3年实际工作量的经验。更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能实时捕捉操作者的肌肉记忆数据,通过AI教练进行个性化纠偏,使学习效率提升40倍。
最引人关注的是其革命性的安全性能。在大会现场播放的测试录像中,机器人平台在8级强风、暴雨和50℃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120小时仍保持零失误。这得益于其独创的"三层防护体系":基于毫米波雷达的环境预判系统能在300毫秒内识别风险;仿生关节设计使设备在倾斜30度时仍能稳定作业;而分布式决策架构确保单个传感器失效不影响整体运行。数据显示,该技术使高空作业事故率从行业平均的1.2‰降至0.0007‰。
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将带来跨行业的连锁变革。在物流领域,首批试点显示港口散货装卸效率提升210%,且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农业应用更令人惊叹,搭载该系统的无人拖拉机可实现厘米级耕作精度,配合光谱分析技术,能使化肥使用量减少35%的同时提升亩产18%。建筑工地上的钢构安装作业,原本需要6人团队2天完成的工作,现在2台机器人8小时即可精准完工。
点泽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虹口区科技创新生态的成熟度。这家2018年才落户虹口的企业,在7年间完成了从初创团队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其成长轨迹与区域政策形成良性互动:2019年获得区"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2021年入选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项目;2023年获批建立院士工作站。人才政策方面,虹口区为其核心团队开通了人才落户绿色通道,解决了两名首席科学家和15名算法工程师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技术突破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点泽智能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营收的45%以上,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感知融合算法"在CVPR2024获得最佳论文奖。企业目前已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产权护城河,包括19项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其动避障技术更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新标准参考方案。
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已全面启动。根据协议,虹口区将提供北外滩5.8万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基地,预计2026年建成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工厂。首批200台设备将于明年第三季度交付,主要应用于危险环境作业和精密农业领域。市场分析师预测,这项技术到2028年将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并带动传感器、高精度伺服电机等上下游产业链爆发式增长。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次签约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AI主要解决信息处理问题,而具身智能实现了物理世界的主动干预能力。正如参会专家所言:"这不仅是机器替代人力的问题,而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当机器人能自主理解环境、制定决策并执行复杂操作时,整个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将被重构。
万祥军解读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大会期间同步发布了《具身智能伦理治理上海倡议》,针对该技术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安全责任认定等问题提出前瞻性规范。点泽智能也宣布将营业收入的3%专项用于技术伦理研究,这种发展理念获得国际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站在2025年的技术临界点上回望,这场签约或许将成为智能革命的重要注脚。当机器从被动工具进化为主动协作者,人类正站在生产力跃迁的门槛上。虹口区与点泽智能的这次合作,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更预示着人机关系新纪元的开启。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在建造更好的机器,而是在创造更美好的工作未来。"
虹口政府签约"机器人平台"项目-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