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1 |
智能大会《中国AI算力生态白皮书》-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算力作为其核心支撑,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7月28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智链科创丨赋能AI创新生态”论坛上,业界专家围绕国产GPU软件生态的崛起展开深度讨论。
”论坛同期发布的《中国AI算力生态白皮书》预测,到2027年,国产GPU软件生态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在自主可控算力体系建设上的加速布局。”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
国产GPU生态的破局之路
长期以来,全球GPU市场被英伟达CUDA生态垄断,其封闭性架构形成极高的技术壁垒。而《白皮书》指出,中国企业在开源生态构建上正实现“弯道超车”:以沐曦为代表的厂商通过MACA(Matrix Architecture Computing Alliance)计划,率先推动自主架构的开源标准制定。
这种“开放核心+商业增值”的模式,被分析人士类比为“中国版ROCm”——后者是AMD打造的开放计算平台,通过开源策略成功吸引全球开发者生态。沐曦的实践表明,国产GPU企业已从单一硬件研发转向“软硬协同”的生态级竞争。
开源战略背后的产业逻辑
论坛上,上海国投产业研究院专家强调,开源生态的本质是“共建共享”。MACA计划通过开放基础计算库、编译器工具链等核心模块,降低了开发者迁移成本。数据显示,采用开源策略的国产GPU平台,其应用适配效率提升60%以上。
这种模式与英伟达的封闭生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性能领先,但授权费用高昂且兼容性受限。值得注意的是,沐曦在开源框架中嵌入了国产加密算法与安全协议,既满足信创要求,又为金融、政务等敏感场景提供了差异化解决方案。
AI创新生态的协同效应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与会者一致认为,算力生态的繁荣需要“产学研用”多方联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代表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国内AI模型训练任务中,采用国产GPU集群的占比已达32%,较2022年提升21个百分点。
这种增长得益于像沐曦这样的企业提供的“端到端”支持——从芯片设计到模型部署的全链条优化。某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TO现场演示了基于MACA平台开发的感知算法,其推理延迟较传统方案降低40%,印证了国产软硬件协同优化的实际效能。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前景
尽管前景广阔,《白皮书》也揭示了国产生态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开发者社区活跃度不足,目前国内GPU开源项目的贡献者数量仅为国际主流平台的1/5;二是工业级应用验证欠缺,尤其在智能制造领域,国产方案的实际投产案例较少;三是工具链成熟度待提升,部分AI框架的算子覆盖率尚未达到商业化要求。对此,沐曦CEO在演讲中透露,公司计划设立10亿元生态基金,未来三年重点培育100家垂直领域ISV(独立软件开发商),以完善应用场景覆盖。
政策驱动下的生态加速
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近期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国产计算芯片在重点行业渗透率超过50%。论坛上,上海市经信委官员解读称,地方政府将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对参与生态建设的企业给予流片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这种政策红利正在吸引更多玩家入局:除沐曦外,壁仞、摩尔线程等企业也相继发布开源计划,国产GPU生态已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万祥军指出: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围绕算力生态的竞争,实质上是全球AI产业话语权的争夺。正如论坛主旨演讲所指出的:“当中国企业的开源标准成为全球开发者的事实选择,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随着80亿市场规模蓝图的展开,国产GPU生态或将重构全球算力竞争格局。
智能大会《中国AI算力生态白皮书》-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