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1 |
2025智能大会海智在线AI实践-佘莹|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智能大会的聚光灯下,海智在线创始人兼董事长佘莹以一场名为《种下一株属于中国制造业的AI杂交水稻》的主题演讲,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极具本土智慧的解题思路。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位深耕产业互联网十年的创业者,用质朴而深刻的比喻揭示了AI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当台下听众听到'热带兰花‘与'贫瘠土壤’的意象对比时,会场响起会意的掌声;而当“杂交水稻”的构想被提出时,许多制造业从业者的眼神明显亮了起来。
制造业AI化
现实困境与破局之道
佘莹在演讲中直指行业痛点: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重断层”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重构导致订单碎片化、定制化趋势加剧,传统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AI技术虽在实验室大放异彩,却难以穿透工业1.0工厂的认知壁垒和基础设施鸿沟。她展示的一组调研数据令人深思:在长三角某制造业集群,87%中小企业主认为AI是“高科技公司玩的工具”,仅有6%工厂尝试过AI质检等基础应用,而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不足2%。
这种困境被佘莹形象地比喻为“热带兰花现象”——OpenAI等机构发布的尖端模型如同名贵兰花,需要恒温恒湿的实验室环境;而中国制造业的土壤却是参差不齐的车间环境:老旧的机床可能还在使用DOS系统,老师傅的工艺诀窍记录在泛黄的笔记本上,订单需求通过微信语音传递。“我们需要的不是温室里的观赏植物,而是能在盐碱地里茁壮成长的杂交水稻。”这句话道出了海智在线深耕产业互联网多年的核心洞察。
构建制造业的“基因库”
数据沉淀的产业价值
演讲中,佘莹首次系统披露了海智在线历时十年搭建的制造业“数据水稻田”。这个包含百万级工程图纸的数据库,其独特价值在于“活数据”的持续进化——每张图纸都关联着实际交付数据、工艺改良记录甚至失败案例。例如某款汽车轴承的图纸,不仅包含CAD文件,还附着37家工厂在加工过程中积累的128条工艺注释,包括“切削速度超过800转/分钟会导致变形”等关键经验。
这种数据生态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新场景。浙江永康某五金厂通过平台“以图搜图”功能,发现自家生产的铰链结构竟与德国某医疗器械配件存在80%相似度。借助AI提供的合规性改造方案,该厂成功切入医疗赛道,单品利润提升400%。类似案例印证了佘莹的观点:“制造业的野生基因里藏着金矿,AI就是最灵敏的探矿仪。”
工具革命:
让AI说“车间方言”
在实践层面,海智在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落地策略。不同于追求通用大模型的科技公司,其开发的AI工具都带有鲜明的“车间气息”。支持27种语言的图纸协作工具,特意保留了“倒角留0.2余量”这样的工匠术语;视觉检测系统能识别老工人用粉笔在零件上画的临时标记。这些设计源于团队累计走访的2146家工厂的实地观察——在广东东莞,他们发现老师傅常用“比头发丝细”描述公差,于是训练AI理解这类非标表达。
最具启发性的案例来自山东某农机配件厂。该厂60%工人仅有初中学历,却通过AI语音指导系统完成了德国农机的精密部件生产。系统将“轴向跳动不超过0.05mm”转译为“比A4纸薄三分之一的晃动”,并用方言提示操作要点。这种“技术翻译”能力,正是AI嫁接传统制造的关键接口。
未来愿景:
从“工具赋能”到“生态进化”
演讲后半程,佘莹描绘了更具野心的蓝图:构建制造业的“AI杂交育种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基础层是持续扩张的产业数据湖,中间层是垂直场景的AI应用矩阵,顶层则是跨工厂的协同智造网络。她特别强调“经验数字化”的突破——在江苏太仓,海智在线与退休钳工合作,将其50年积累的“听音辨故障”能力转化为振动频谱AI模型,使年轻工人故障诊断准确率从32%提升至89%。
最后的合作倡议将演讲推向高潮。佘莹宣布开放平台核心数据接口,邀请各界开发者共同培育“制造业AI稻种”。这个充满情怀的比喻背后,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路径的深刻理解:既不能照搬西方“工业4.0”模板,也不能等待技术自然渗透,而需要一场立足国情的“产业技术革命”,让AI像杂交水稻那样,在现有的产业土壤中结出高产果实。
演讲结束时,大屏幕显示出一幅动态数据图:数千家工厂的实时生产状态如稻浪般起伏,AI优化建议如阳光雨露般洒落其间。这个视觉隐喻完美诠释了佘莹的理念——当技术真正理解产业的需求与局限时,就能孕育出改变亿万人饭碗的新物种。
在随后与《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的对话中,她透露更多“育种计划”细节:今年将在全国建立12个“AI示范田”,让不同规模的工厂见证技术落地的全过程。这场演讲或许标志着中国制造业AI化进入新阶段——从技术移植走向生态培育,从实验室高塔走向车间田埂。
2025智能大会海智在线AI实践-佘莹|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