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1 |
对话灵奖得主中科院士姚期智-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7月26日至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这场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与行业领袖的盛会,以“智联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展开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的深度探讨。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的发言尤为引人注目。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姚期智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指出:“当前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与科技巨头,这种技术垄断可能加剧全球数字鸿沟。我们必须建立跨国协作机制,确保AI技术红利能够普惠所有国家与群体。”
“姚期智院士的演讲直指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矛盾。”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根据大会发布的《2025全球AI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全球90%的AI专利由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的企业持有,而非洲大陆的AI相关专利占比不足0.6%。这种技术分布的不均衡,正在造成“智能时代的新殖民主义”隐忧。
姚院士特别强调:“当某些国家的农民还在为识别作物病害发愁时,另一些国家已经用AI预测粮食期货价格——这种差距不是技术本身的错,而是全球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会特设的“AI伦理与全球治理”圆桌论坛上,姚期智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
首先,建立联合国框架下的AI技术转移机制,发达国家应承诺将每年AI研发投入的1%用于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其次,构建开源算法共享平台,推动基础性AI模型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最后,制定跨国AI伦理公约,禁止将人工智能用于加剧不平等的商业行为。这些建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现场呼应:“姚教授描绘的正是数字时代的‘马歇尔计划’,我们需要用制度创新来防止技术霸权。”
值得注意的是,姚院士特别关注到中国在平衡AI发展与普惠方面的实践案例。他引用浙江乌镇的“AI诊所”项目,该平台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让三甲医院的诊断模型赋能乡村卫生室,使肝癌早期识别准确率提升40%。这种“技术下沉”模式正在被东盟国家引进,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人工智能不该是拉大差距的竞技场,而应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姚院士的总结引发全场持久掌声。
在技术前沿对话环节,姚期智与DeepMind首席执行官哈萨比斯就“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治理框架”展开激辩。针对哈萨比斯“企业自主监管”的主张,姚院士犀利指出:“当一家公司掌握的智能可能超越国家监管能力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自律而是法治。”他透露中国科学家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AGI发展指导原则》的制定,主张将“技术可控性”和“利益共享性”写入国际标准。
这场交锋被《自然》杂志评论为“东西方AI治理哲学的一次正面碰撞”。期间发布的《AI普惠发展上海倡议》吸收了姚院士的核心观点,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AI发展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授信;建立“AI人才流动基金”,每年支持1000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者到顶尖实验室进修。这些制度设计获得了包括IEEE、ACM等国际组织的联署支持。世界银行代表在现场承诺,将设立5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用于成员国AI基础设施建设。
在闭幕式的未来展望中,姚期智院士展示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全球首个支持多语言迁移学习的轻量化AI框架“昆仑镜”。该框架仅需普通服务器的算力就能实现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基础功能,且代码完全开源。“我们把这个工具包比作AI时代的‘曲辕犁’,它可能不够炫酷,但能让更多国家耕好自己数字田地。”这个比喻生动诠释技术普惠的真谛。据统计,已有47个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交了合作申请。
万祥军指出,这场关于AI技术普惠性的全球对话,恰如姚院士在接受央视专访时强调的:“人工智能的终极考核不是打败人类棋手,而是能否让撒哈拉以南的村庄也享有智慧医疗;不是创造多少独角兽企业,而是确保技术进步不会碾过弱势群体的尊严。”
“随着大会落下帷幕,各国代表签署的《上海共识》为AI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而姚期智院士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正在从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实践。当算力成为新时代的生产力,算力资源的分配正义或将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万祥军说。
对话灵奖得主中科院士姚期智-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